吴师道
婺女城头掩半扉,沈侯楼上锁斜晖。 听鸿前度同游尽,化鹤重来万事非。 山水娱人真不恶,文章惊世故多违。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首句“婺女城头掩半扉”,以写景开篇,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城市在夕阳下的景象。婺女城,即今浙江金华,古称婺州。这里的半扉,意味着城门半闭,暗示着城市的寂静与冷清。这种描写
注释: 振振风生柳,沾沾雪点矶。 白攒秋水立,青映暮天飞。 译文: 湖面飘来一阵风,柳树摇曳生姿。 洁白的雪花落在矶头。 秋水清澈立于岸边,青草映衬着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五言绝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面上的风、柳、雪、水、草等元素,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日湖景图。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脱俗,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注释: 书问萧条已半年,知君近买过湖船。 书信往来已经半年了,得知您最近购买过一艘过湖的小船。 江花日暮吹红雪,店树春晴起绿烟。 夕阳西下时,江边的鲜花被风吹得好像红色的雪花;春风拂过,商店的树木仿佛吐出了绿色的烟雾。 客里光阴遽如许,人间歧路正茫然。 在客居的日子里,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而人生的路却显得如此迷惘。 离群得似游从乐,纸贵钱塘日万篇。 虽然离开了群体像游子一样自由
京城寒食雨中呈柳道传吴立夫 春深不见试轻衫,风土殊乡客未谙。 蜡烛青烟出天上,杏花疏雨似江南。 松楸昨夜频来梦,樽俎何人可与谈。 闭户不知佳节过,清泥满道没征骖。 注释: 春深:指春天到来,但因天气寒冷,人们还未能换上轻薄的衣物。 风土殊乡:指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 试轻衫:试穿轻便的衣物。 烛青烟:形容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青烟,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天上:比喻高远、纯净的境界。 松楸
扬帆千里载书琴,此事光华喜见今。 青眼怜才真有道,白云出岫本无心。 校书灯火西斋静,听讲衣冠北府深。 岁晚幽期良自保,孤根未恨远穹林。 注释:扬帆:指乘船出海或出发。校书:指读书、写文章。穹林:高耸入云的树林。青眼:这里指对人的喜爱。“怜”意为爱。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许益之赴金陵赴赵侍御的邀请的心情。诗中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和品德,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赤壁图 沈沙戟折怒涛秋,残垒苍苍战斗休。 风火千年消伯气,江山一幅挂清愁。 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 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谩悠悠。 --- 注释与赏析: 1. 沈沙戟折怒涛秋:沉没的沙洲上戟被折断,怒涛汹涌如同秋天。 - “沈沙”指的是沙洲,“戟折”形容兵器断裂,“怒涛秋”则描绘了秋天的海景中波涛汹涌的景象。 2. 残垒苍苍战斗休:残破的营垒显得苍老而疲惫,战斗已经结束。
野田萧瑟草虫吟,墟落人稀惨欲阴。 白水西风群雁急,青林暮雨一灯深。 年丰稍变饥人色,秋老谁怜倦客心。 酒禁未开诗侣散,菊花时节自登临。 注释: - 野田萧瑟草虫吟:野田中草木凋零发出凄凉的声音,草上的虫子在鸣叫。 - 墟落人稀惨欲阴:乡村的废弃地方人迹罕至,显得阴森恐怖。 - 白水西风群雁急:白色的河水在西风吹拂下泛起波纹,成群的大雁飞得急促。 - 青林暮雨一灯深:傍晚时分,雨打在青翠的树林中
【注释】 落落:高洁、不群的样子。 俗子:平庸世俗的人。 呼张丈:向张丈(名未详)打招呼。张丈,泛指友人。 玩云林:指在山林中读书。 逍遥兴:闲适自得的情怀。 卑栖:低微的官位。 【赏析】 《寄张子长》,一作《寄崔子长》。此诗是写给友人张子的一首赠答诗。全诗以抒怀为主,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张子的深厚情谊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首联两句,先写自己与张子不同凡响,而遭世人非议
客杭九日别柳道传黄晋卿出饮江头陈氏楼 黄菊开时酒价廉,晚声沙市簇青帘。 不堪衣袂犹为客,偶上楼头试卷帘。 良友相逢还易别,老兵对饮且无嫌。 西风放棹龙山去,何必疏狂脱帽檐。 注释: 1. 黄菊开时酒价廉:黄菊盛开的季节,酒的价格变得便宜。 2. 晚声沙市簇青帘:傍晚时分,沙市的酒馆里传来阵阵清脆的声音,就像一片片青翠的帘子。 3. 不堪衣袂犹为客:形容客人穿着破旧的衣服,仍然感到不自在或不舒服。
中秋之夜,淮浦的月色分外明亮,诗人独坐在舟中,凝视着这圆月。他心中充满了期待,期盼能与友人张仲举一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 “看月坐复坐,可人来不来。”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佳节之际,独自一人在淮安泊船上的情景。他反复地观看天上的明月,却始终没有看到张仲举的身影。这种孤独和失望让他感到惭愧,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似乎有些过于执着于等待。 这种等待并未带来希望,反而让诗人陷入了更深的忧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