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粟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需结合诗句的意思,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瓦背霜落寒生棱”“残月弄影清于冰”描绘出了一幅霜夜即景图,诗人以简洁的语句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夜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这静谧的氛围。“空阶但觉露华滴,老竹扑折缠枯藤”写到了诗人看到的景象,通过“空阶”“露华”写出了夜的寂静,通过“老竹”“枯藤”写出了夜的凄凉与萧瑟。“霜气化烟烟入月,月雾含霜皎于雪”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要求对诗句的赏析,赏析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内容上要紧扣诗意,从炼字、手法及表达技巧和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语言上要从词语运用、句式选用及表现的手法等方面赏析。 “界首”意思是山名,位于安徽省霍山县西南,主峰为大别山脉主峰之一,海拔2459米。诗人登上了界首山
【注释】 杂兴其二:杂兴,即随感之作。二,指诗的第二首。夜静鱼钥沈,鱼钥,古代宫殿内用来开闭门窗的铜锁。沈,沉入水中。窗际上寒月:窗户边映着清冷的月亮。对,面对。不能寐,不得安睡。揽衣兴超发:撩起衣服起身出门。散步出疏帘,清风透过稀疏的竹帘。皎于雪,月光洁白如雪。尖风吹我衣,尖细的风吹拂着我的衣衫。泠然濯毛发,清凉的感觉使毛发也感到了凉爽。冥契得诗意,与自然景象冥合,得到诗中的意境。际此殊清绝
【注释】 杂兴其一:杂诗的第一种。 好山当我门:这两句说自己所居的地方有秀美的山峰,好似屏风一样挡在门口一样。 层轩敞虚幕:指登高望远,放眼四野。 岩壑变阴晴,云蓝间青紫:指山林的景色变化多端,如画一般美妙。 红树障峰腰,断霞结疏绮:指红色的树林像一道屏障挡住了山峰,晚霞如彩织成的绮罗挂在天边。 冥情:深远、幽静之情。冥,深沉。 即此谙画理:就在这里领悟作画的道理。 我心素已间:我的内心一向宁静
注释: - 顺德道中杂感: 指的是诗人在顺德(今属广东)境内所感受到的风土人情。 - 河声岳色入云高: 描述河流的声音和山岳的颜色融入云端的景象。 - 百雉城多抱阔壕: 百雉城即高大坚固的城墙,这里形容城市规模宏大,周围环绕着宽阔的护城河。 - 蕃将至今思代马: 蕃将,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代马,指良种马,比喻北方民族的优秀将领怀念北方的战马(代马通常指北方马匹,因为其耐力强)。 -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杨慎的作品,题目为《顺德道中杂感》。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雕盘大漠雁横天,割据王侯旧有年。 译文: 雕饰的大盘中盛满了美味佳肴,大漠上空雁群排列整齐地飞翔。 注释: - 雕盘:形容盘子精美华丽。 - 雁横天:形容天空中的大雁排成整齐的队形。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塞风光图,通过“雕盘”与“雁横天”的对比,表现出边塞地区的繁华与豪迈。同时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诗人以“疏林”开篇,描写了一幅深秋时节的图画。在这幅画中,疏树林立,树叶萧瑟,呈现出一派凄清的景象,但在这一片萧瑟之中,还有几户人家点缀其中,显得十分宁静。接着,诗人又描绘了水边人家的景色。“近水人家取次居”,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说明是深秋季节,人们为了避寒而居住在靠近水边的房屋里。 颔联两句,诗人把视角由远及近地拉到船头,用“烧得船头芦火活
【注释】 滹沱:即滹河,流经今河北西部。 乐城:古县名,在今河北行唐西。 悲歌:指慷慨悲歌。 击碎春镫感慨多:用灯盏破碎来比喻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破晓:天刚亮的时候。 残醉:醉意还未完全消解。 萧萧寒日渡滹沱:在凄冷的阳光下渡过滹沱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首句“乐城昨夜共悲歌”,描绘了一个充满悲怆气氛的场景,诗人与友人共同悲歌
浦市 风波历不尽,晓发雨蒙蒙。 篷带辰溪雪,帆收浦市风。 圆沙围岸阔,平楚接天空。 仿佛乡关路,云生白塔中。 【注释】 浦市:地名,在今湖南芷江县。 辰溪雪:指辰溪的雪景。辰溪县位于中国湖南省,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著称。 白塔:指高耸入云的白塔寺,位于浦市附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浦市的所见所感。首句“风波历不尽”,表达了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江面,心情的起伏变化。次句“晓发雨蒙蒙”
秋夜偶检兰雪师自书遗稿感赋 诗人长久已经骑鲸去,零落当年的字迹尚存。 残虫半留仙后蜕,泥鸿细认雪中痕。 武夷九曲云封硐,柘水千潭浪打村。 憔悴鹤奴诗弟子,寒宵重与赋招魂。 注释: 1. 先生久已骑鲸去:意谓老师已经驾着鲸鱼升天而去。 2. 零落当年字尚存:当年老师留下的字迹依然存在。 3. 残蠹半留仙后蜕:指老师留下的字迹,就像仙人的蜕皮一样,虽然被虫蛀了,但仍然残留下来。 4. 泥鸿细认雪中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