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解析】 “青山隐隐暮江头,月色随波荡彩舟。”此句写诗人游湖时看到的景色。青山在暮色中隐隐约约,仿佛近在咫尺,月光随着江面荡漾着轻波,映照着彩舟。 “水鸟双栖忽飞去,一声横笛起中流。”此句写诗人听到的声响。水鸟在江面上栖息,忽然又展翅高飞而去,而那悠扬的歌声,从中流淌开来,久久地回荡在湖面上。 【答案】 译文:青山在暮色中隐隐约约,仿佛近在咫尺;明月随着江面的波浪轻轻荡漾
此诗描绘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画面上绘深山中一处茅屋,从打开的窗户可见诸葛亮正拿着书本仔细研读,童子正打开栅栏门看着前方巨石边的三个人,那这三个人应该就是来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和关羽、张飞了。 此画作于明代,戴进以其精湛的画技,捕捉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精髓。画面中的诸葛亮端坐在书房内,窗外月明风清,而他的面前则是一封刘备致书的草稿。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智谋与军事谋略
【注释】 和靖: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 观梅:在和靖墓前观赏梅花。 吊古:凭吊古人的遗迹。 “万树寒香”句:指和靖墓前的一株梅树,枝头挂满了盛开的梅花,香气袭人。 “我亦骑驴”三句:说自己骑着驴子来到断桥边,来凭吊这位古人。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和靖墓前的诗。首联是写景,颔联是抒情,颈联是点出凭吊的目的,尾联是写凭吊时的感受。全诗以“孤山山下”“断桥边”为背景
注释:十二月的时候,古时候的中原地区宁静而清冷,用扇子来索诗。 一夜之间西风凛冽,冰封了河川,敝旧的皮袄和瘦弱的马匹在夕阳下显得更加凄凉。 旁人却笑我仍然拿着扇子,为的是爱惜江边的春景到了暮年。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岁月的感慨。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冬日景象,通过对比“一夜西风冰塞川,敝裘羸马夕阳天”和“旁人却笑犹持扇,为惜江春入暮年”两幅画面
雪消巴蜀水初生,此日逢君买棹行。 钟邓有知烦一吊,降王犹到洛阳城。 注释:在这首诗中,首句“雪消巴蜀水初生”描绘了巴蜀地区在雪后的清晨,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和远处山峰的轮廓;第二句“此日逢君买棹行”则表明诗人遇到了即将远行的友人,并且正在为他准备船只;第三句“钟邓有知烦一吊”,意味着如果钟离和邓邦昌(两位古代的贤人或者官员)在此,他们会为这次旅行感到惋惜;而最后一句“降王犹到洛阳城”
江南旧宅已无存,义泽依然在子孙。 君去岁寒堂上看,长松几个立当门。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家族传统的深厚情感。首句“江南旧宅已无存”描绘了故乡的变迁,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怀念。接着“义泽依然在子孙”则表明,尽管物质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家族的精神财富和道德价值却得以传承。最后两句“君去岁寒堂上看,长松几个立当门”则是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释: 西风吹动我的衣襟和头发,黄溪路上的行人纷纷归来。 一声长笛声从天边传来,白云满山,霜叶飞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诗人以清新淡远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深秋的山水图。首句写风,次句写人,三句写景,末句写意,结构严谨,意境空灵,富有诗情画意。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而意境深远
诗句:一春风雨未曾晴,入夏湖波与岸平。 译文: 春日里,连绵不断的春雨让人无法看到晴好的天气,直至夏季,湖水平静如同镜面。 注释: 1. 一春风雨未曾晴 - “一春”指的是一年中的春天;“风雨未歇”表示春雨持续不断,没有停止的迹象;“未曾晴”说明春天的雨水迟迟不退,使得天空长时间被乌云遮蔽,不见晴朗。这里通过对比春日连绵的雨水和夏日湖面的宁静,形成了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 2. 入夏湖波与岸平
题扇 雨过青山翠欲流,夕阳明处断虹收。 扁舟自为寻诗去,不在求鱼下钓钩。 注释:雨后青山绿得发亮,仿佛要流溢出水来,太阳快要落山时,彩虹也渐渐消失。独自驾着小船去寻找诗歌,而不是去钓鱼捉鱼。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景色和心情的小诗。首句“雨过青山翠欲流”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雨过之后,青山更加翠绿,仿佛要流溢出水来。第二句“夕阳明处断虹收”则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彩虹消失的美丽画面
注释:与您相谈甚欢,两鬓已经斑白(指老)。分别之后没有机会寄书信,只能通过江上无人问消息来传递。红庄跟随马匹,射杀游鱼,生活依然充满乐趣。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首句写两人相识之初,彼此都还很年轻,二句写别后的相思之情和无以寄托的心情。三、四两句写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五、六句写自己的豪放洒脱。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自然,意境高远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