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梅
【注释】 勾萌:初生之草。 子规:杜鹃鸟,又名杜宇、布谷。暮春鸣叫,声如“快快布谷”。 【赏析】 此诗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郊原春天的景色。首二句写郊原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动衬静;次二句写农夫在郊外耕作,以静衬动;第三句写傍晚时分,暮霭四合,天色将晚,点出时间已到三月末;末二句写夜幕降临后,杜鹃啼叫,蛙鸣阵阵。全诗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富有情趣。 译文: 郊外的原野里春暖花开
【解析】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行至芝兰庄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芝兰庄的景物特点。“芝”指灵芝;“兰”即兰花。这里泛指各种香花。“庄”是田园的意思。“已过”指已经过了某个地方。“又”表示转折,说明前面还有别的地名。“又南庄”即“又过了一个南边的村子”。 “鸡犬桑麻”意谓农家鸡鸣狗叫,耕田种地,织布纺纱。“趣味长"意思是情趣无穷尽。这两句话是说,从北庄经过,又到了南庄,一路上看到鸡鸣狗吠,桑麻丛生的景象
【注释】 涧云:山涧里流云。衔日:吞食着太阳。度:飞越,越过。欲落未落:指太阳即将坠落而未能完全落下。天已暮:天空已经变暗了。何来:从哪里来,什么情况?耳畔橹摇声:船桨在水边发出的摇动声音。苍茫:模糊不清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官渡之夜,看到舟中橹声,联想到日落时分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孤独的感慨。首句写景,以“涧云”起兴,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二句写日落的景象
【注释】 潇潇:形容雨声。养莓苔:滋润着莓苔。杏脸:女子的脸蛋像杏花那样娇美。柳眼:柳叶初舒。晚风送蛤声来:夜深了,晚风吹来蛤蜊的叫声。蛤:蛤蜊。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行途中所见的景象。首句写细雨滋润着莓苔,第二句以杏脸、柳眼比喻春意之美好,第三句写在静夜中更觉春意盎然,第四句写夜深时蛤蜊的叫声。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明快,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注释】双溪口号 其一(丁巳):即《题双溪茅屋》。石田:指山中石头堆积成的田地。 【赏析】此诗写景,但所写不是一般的景物,而是诗人的居处和周围的环境。 首联“石田茅屋正当溪,绿叶阴森万木齐”:诗人在山间开垦了一片石田,建造了一所茅屋,就住在这清幽秀丽的环境中。 颔联“一径飞泉悬峭壁,夕阳时节过山西”:一条小溪沿着峭壁流淌,溪水从西向东流过,夕阳映照在小溪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注释】: 晴云:晴朗的云。湿云:被大雨淋湿了的云。天外虹:天上彩虹。腰:指彩虹。耀眼光:光彩灿烂,非常明亮。渔艇:渔船。二三:二、三。迥桡:回旋桨柄。沧浪:水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赏析】: 这首诗写游湖时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 “晴空万里碧如蓝,游人漫步湖边看。雨后天晴云开散,彩虹挂在半空弯。”前两句诗,写天气的变化。晴朗的天空中出现了白云,又很快地散去,天空中的彩虹像一条彩带一样
【注释】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偕:与。 叶松潭广文、陈性初:诗人的好友。 茂才:指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即举人。 土地公:指土地神。 即事:即景生情。 其四:第四首。 戊午: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为重阳节(九月九日)前一日。 【赏析】 《九日偕叶松潭广文、陈性初 茂才土地公坑登高即事》是明代文学家高启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写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时诗人任江阴县学训导
【注】: 1、戊午:农历五月。 2、板桥:用木板铺成的桥,也叫栈道或吊桥。 3、柴门:柴草编成的门。 4、武:量词。 【赏析】: 此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游历江南水乡的名篇。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农村风光画卷。 首句“修篁夹岸水环村”,以竹代树,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庄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和环绕着村庄的美丽水景,生动传神,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宜人的田园村落之中。 第二句“屋后高峰护短垣”
【注释】 戊午: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二月,王安石罢相,次年四月病逝。 腥风掠地战荆蒿:荆蒿即青蒿,一种野生植物,可入药,这里指战场上的硝烟味扑鼻而来。 原兽惊:指被猎杀后逃跑的原野中的野兽。 鼻端出火血沾袍:形容战场残酷,连呼吸都感到灼热难当。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大屯山上观敌而作的诗。首句“腥风掠地战荆蒿”,用“腥风”和“荆蒿”写出了战场上硝烟弥漫、草木俱焚的景象
【注释】 1. 双溪:指流经双溪的山涧,因涧水清澈,故称。 2. 棹(zhào):划船用的工具。 3. 丁巳:即“丁卯”,古代以地支记年,丁卯为鸡鸣之时,故以之纪日。这里泛指早晨。 4. 驾石:指把大石头放在水中使其成为桥或渡口。 5. 竹作笆: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6. 萦纡(yínxiū):曲折环绕。 7. 护人家:保护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8. 清香:指竹叶散发的清香。 9. 开遍田间晚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