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四祖赞》是释法薰的著名诗作,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谁缚无人缚: - 解读:这句话意味着没有人能束缚自己,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不受外界干扰的态度。 - 注释:这里的“谁”指的是谁也无法束缚,而“无人缚”则强调了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 赏析: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即使身处纷扰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2. 何更求解脱: - 解读
诗句原文: 万本松杉,山山栽遍。飏下钁头,再呈旧面。双峰峨峨翠插天,天下人见渠不见。 译文: 在这座山上,种满了松柏和杉树,数量之多,仿佛山都被树木覆盖了。这些树被轻轻扬起,再次呈现出它们原本的样子。山峰高耸入云,仿佛直插天空,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无法看到它的真实面貌。 注释: - 万本松杉:指的是种植的大量松柏与杉树。 - 山山栽遍:形容山上山下都种植了这些树木。 - 飏下钁头
【注】: 四睡图赞:四睡,指四个人。四睡图,指《四睡图》;赞,即题画诗。 一等骑虎来:一等,指第一等的。骑虎,骑着老虎。 两个挨肩去:两个,指四个人。挨肩,并肩。 松门外聚头:松门,指松树之门。聚头,聚在一起。 梦蝶栩栩不知:栩栩,形容生动活泼。 孰为人孰为虎:孰,谁。 待渠眼若开时:待,等待。渠,他。 南山有一转语:南山,指南山。转语,转义词,这里指隐逸的话。 赏析:
【注释】 1. 猪头:喻指和尚。 2. 易见难识:形容事物表面看起来容易,但真正理解却不容易。 3. 莫教说破:不要让人看穿。 4. 分文不直:一文钱都没有价值。 【赏析】 这首小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和尚的形象。诗中“手把猪头,易见难识”,通过描述和尚拿着猪头的动作,表现了他们外表看似普通、易于接近,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举止却是复杂和难以捉摸的
【注释】 闻声闻无所闻:指观音菩萨的“妙音”之德,即听到声音就能明了佛法,听到声音而无所闻,是菩萨的妙用。 见色见非是见:指观音菩萨的“妙相”之德,即看到相貌就看到是非善恶,看到相貌而无所见,是菩萨的妙用。 燕坐盘陀:盘陀,梵语Pandita的译音,意为“静”,此处指观音菩萨的修行方式。燕子安于磐石之上,故以盘陀形容其修行。 不定不乱:佛教中讲四谛八正道,其中“定”是指禅定、心地清净等修行境界
【注释】 布袋赞 其二:此诗为唐代诗人李颀的五言绝句。 辞兜率,混凡尘:离开天庭到人间来。兜率宫是佛教天宫之一,这里指代天上。 闭眼昨夜,肚里惺惺:闭上眼睛,昨晚梦见自己正在做梦。比喻在梦中有所觉悟或得到启示。 何如起来,提却拄杖子:不如起来后把拄杖扔掉。 东行西行,忽然等看个人:到处走走看看,忽然看到一个人来。比喻到处奔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梦醒后的感慨之作。全诗四句,首二句写梦境;三
【解析】 此首诗是一首咏物小令。“布袋”即“布袋和尚”,为禅宗六祖惠能俗家弟子。他以一偈语示人,偈中“行也思,坐也思”,意为行走时想着什么,坐着时又想什么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首诗便是作者对布袋和尚的赞颂之作。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禅师的敬仰之情。 【答案】 杖挑布袋,云生脚下。 前街后巷,浑无顾籍。 拊背唤得回,几人能领话。 也且只得奈烦,铁奉化人难化。 注释: ①布袋:指布袋和尚
【注释】 苦海:佛教语,指苦难的大海。悲愿:悲悯众生,发愿普度众生。作是思惟:这样思考,即这样思索、考虑。云何方便: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众生得救?普使群生登彼岸:让所有的众生都达到解脱的境地。彼岸:佛教所说的西方净土。 【赏析】 这首《观音思惟像赞》,从佛教的观点看,是宣扬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世间苦难和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中“苦海”二字用得非常贴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送梁巨》。下面我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释: 1. “觅罪不可得”:在佛教中,寻找罪过(业障)被认为是一种修行方式。这里的“觅罪”可以理解为寻找或忏悔自己的过错。然而,在佛教教义中,罪过并非是可被找到并加以纠正的东西,因此说“不可得”强调了这种无谓的努力和徒劳。 2. “更于何处忏”:这句话表达的是即使想要寻找罪过,又能去哪里呢?这可能表示了对某种无明的无奈感
注释: 腰石碓坊舂,不识一丁字:形容一个无知无识的人。腰石,指捣药的石臼,这里借喻人。碓坊,是古代舂米的场所,舂杵在碓坊中舂米。舂,用杵把粮食从槽里捣出来。“不识一丁字”意为不认识一个字。 无树亦无台,犹传钵袋子:“无树”“无台”,都是说没有立身之本;“犹传钵袋子”,意思是虽然没有立身之本,却还保留着佛门中的钵子和袋子,这是用来装饭食和供施主使用。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