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译文: 观音赞 其一 进入正定,开始修行。 众生受苦,我的心如何能平静? 随类现身,无处可寻,天风卷起海浪,夜晚寒意逼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观音赞,通过观音菩萨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于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慈悲的信仰。 1. 入正定,作正观: 这里的“正定”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定力,是指心静如水的状态;“正观”则是指正确的观念或态度。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像观音菩萨一样
【注释】 赞:对某人或某事表示赞美。 航海,泛指远行。 越漠来,即从遥远的海外而来。 几度药不杀:多次用药物治愈,但没有杀死。 坏我震旦人,即毁坏了我国的人民。 震旦,古国名,即现在的印度。 厮淈𣸩(sīwěizhuō),形容因被毁坏而生活困苦、地位低下。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益。公元832年(唐大中八年),安南都护刘瞻上奏朝廷说,在越南境内有一个龙女庙,有龙王和龙女的故事
【注释】 觅心:即寻心。二祖:禅宗指慧可,传法于僧璨、道信;僧璨的弟子弘忍,传法给惠能有“悟”的体会,而道信的弟子玄奘,则在《坛经》中说“不立文字”,主张以直指人心的“见性”来体悟佛法。这里指慧可。当下便心安:指在慧可处,心安理得。早知:早有所闻,早有所悟。冰是水,比喻一切万物都是相通的。两臂定完全:比喻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禅学的理解。诗中用“觅心无处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诗的第一句:“吾家那事苦无多,不在频搜故纸箩。” - “吾家那事”指的是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 “苦无多”意味着这些事情并不多。 - “不在频搜故纸箩”表示不需要频繁搜索书籍或文献来寻找答案。 - 这里的“频搜”与“不频搜”相对,表明作者主张直接面对问题,而不是通过广泛地搜索资料来获得答案。 2. 诗的第二句:“未解语言先作赋,却参锺阜问如何。” -
注释: 和真歇墨迹三颂 其二:这是第二首诗,题目为“和真歇墨迹三颂”。 纵然万象体元真,雨沐云蒸到眼新。 注释:纵使世界上万物都遵循着宇宙的根本原理,雨淋湿了云蒸霞气,让我的眼睛焕然一新。 开口恐成随类堕,相逢多是笑吟吟。 注释:我担心一开口就会陷入世俗的纷扰之中,与那些庸俗的人交往多了,总是带着笑容吟诵。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洞明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胡须赤,赤须胡。” - 注释: 描述的是人物的外观特征,即胡须颜色为红色,这里用“赤”来形容。 - 赏析: 这句话通过颜色和动作描绘出一个粗犷、豪放的形象,红色胡须象征着这位人物的勇猛和不羁。 2. “珠走盘兮盘走珠。” - 注释: “珠走盘”可能是指某种游戏或舞蹈,而“盘走珠”则形容其动作迅速且流畅。 - 赏析: 此句展现了一种动态美
【注释】: 一 化士:僧人。 取:取得,获得。 血和墨:指和尚用鲜血调和墨汁,书写经文。 写藏经:将经文刻在碑石上。 乞颂:请人作序或题诗歌颂。 译文: 一个僧人取得鲜血和墨汁来书写经文,他书写的经文中每个字都是真迹。 在他开始动笔前就已经将所有的经文都隐藏起来了,因为他知道有人听到他的琴弦声后会来欣赏他所写的经文的人。 赏析: 此诗以僧人写经为题,诗人从僧人写经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注释】 偈颂十五首 其十: 这首诗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所作的一首偈颂。偈,佛教语,指佛教歌赞、颂扬或佛经中的韵文;颂,即偈,亦称偶,佛教语,谓诵佛时所唱之歌。偈颂是唐代以后流行于佛寺的一种文体。偈颂以四言、五言、七言等整齐对仗的诗句形式写成,用以讽喻佛理,抒发修行者的思想感情。 赵老:指六祖(惠能)门下的神秀。机:机缘;契机。 如风:形容迅疾,比喻时机来得快,像风吹水面那样迅猛。 第二座
【注释】 铺心无下亦无高:铺,放置。心是比喻人的心肠。无下亦无高,即没有低贱也没有高贵。 一等无心次第浇:一等,指第一等,最好的。次第浇,即依次、顺序地浇灌。 便是口吞三世佛:口吞,指吃。三世佛,佛教语,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佛。 沾他涓滴也难消:沾,沾湿,浸透。涓滴,细水。 【赏析】 这首《茶汤会乞颂》诗的大意是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区别,对待任何人都一样;在待人接物上
注释: 空上人乞颂:空上人的求诵诗。 冷泉近日饭箩空:冷泉寺最近因为没有粮食而变得空空如也。 无奈栽田岁不逢:没有办法,因为农时错过了。 有个休粮方子妙:有一个休食的药方很好。 衲僧竞去问天童:和尚们纷纷去向天童大师请教如何服用这个药方。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寺庙因无粮而陷入困境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