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愚
【注释】 偈颂:佛教中一种以韵文形式写的宗教诗歌。偈是短句,颂是歌赞之意。“偈”与“颂”,原为佛经中的两种文体,后来也用来形容诗的韵律形式。“其十六”指此首偈颂。 二月十五日:农历二月十五日,佛教徒称其为“佛诞节”。 四月八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佛教徒称其为“释迦牟尼佛生日”。 虚空:(宇宙)一切空间。开笑口:指天空出现五彩祥云。大地:地面。绝人行:人们不再行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
诗句原文: 吽㗶吒喇竭节,地转天回难辨别。不使松源省数钱,惯用衲僧锁口诀。 译文: 吽㗶吒喇竭节,天地转动难以分辨。不让你从松源省下钱,惯用衲僧的锁口诀。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智愚的作品《偈颂二十一首 其三》。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修行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吽㗶吒喇竭节”可以理解为大地旋转、天地变换的景象,象征着生活的无常和世事的复杂
【注释】: 秤锤,古时称量物品重量的器具。汁出,比喻被秤锤所压。石人,指石雕人像。喝得,指饮尽。随分知羞,指随缘应变。乘,趁着。五峰头,山峰之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秤锤为题,赞颂其能压物而不动,且能随缘应变,随分知羞。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形象生动鲜明,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秤砣(diān tuó)是旧时用来称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斤”和“两”作为计量单位
【注释】 偈颂二十一首:佛教中,颂是赞颂、歌颂的意思。偈,即偈语,是佛教的诗歌体裁之一。 闹不如静:指喧嚣不如安静。 忙不如闲:指忙碌不如闲散。 静闹俱泯:指喧闹和闲适都消失了。 得理:指得到道理。 归宗事理绝:指回到根本,理解事理。 日轮正当午:指太阳当空高悬。 向道莫行山下路:意谓要沿着大道行走,不要去走山脚下的路。 果然猿叫断肠声:意谓果然听到猿猴的叫声令人心碎的声音。 【赏析】
偈颂十七首 其十四 晷运推移,日南长至。 东海鲤鱼,鼓腮振鬣。 南山鳖鼻,伸眉吐气。 唯有赵州老儿没意智,拖个破席日里睡。 净慈路见不平,道个苏卢悉利。 恐者老子背地里讨人便宜。 注释: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作者通过描绘东海鲤鱼和南山鳖的形象,来隐喻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化的语言,展现了禅宗六祖的形象和精神内涵。 赏析:这首诗以东海鲤鱼和南山鳖为喻
偈颂二十一首其一 开端令节,万事从新。 普贤磨墨,文殊把笔,书个事事大吉。 从兹常住宽馀,扫除逋积。 斗南长见老人星,五峰峨峨倚空碧。 注释: - 开端令节: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 万事从新:意味着一切事物都重新开始。 - 普贤摩墨:指的是观音菩萨,象征着智慧和慈悲。 - 文殊把笔:指的是文殊菩萨,象征着哲学和觉悟。 - 书个事事大吉:意味着书写的文字充满了吉祥和祝福。 - 从兹常住宽馀
注释: 诸人:众人。 处:居所。 良遂:很好。 因思积雨花狼藉,空写愁肠说向谁:回想过去那些被雨水打湿的花卉零落散乱,只能把满怀的忧愁倾诉给苍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朋友相聚时所作。首句写友人之“知”,第二、三句写自己之“不知”,以己之不知衬托出友人知之明;四、五句写自己的愁绪无处诉说,只能向苍天倾诉。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注释】 偈颂: 城东圣母坐莲台,大地众生正眼开。 与佛同生嫌见佛,一身难作二如来。 译文: (在城东的)圣母坐在莲花台上,大地上的众生都睁开了眼睛。 与佛一同出生的人,却嫌弃见到佛,因为一个人无法成为两个佛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佛教中关于“佛性”和“众生平等”的观念。首先,诗中的“城东圣母坐莲台”指的是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她的座位就在城东的一座莲花台上,象征着慈悲和智慧
偈颂十七首,其十一:或隐或显,有亏有盈。 译文如下: 有时隐藏不见,有时显露无遗;有时亏损,有时盈满。 注释说明: 1. 或隐或显:指事物有时候不为人所知,有时候却能显现出来。 2. 有亏有盈:形容事物既有损失也有收获。 3. 天上无私之鉴:比喻像天上的镜子一样公正无私,能够反映事物的真相。 4. 人间照夜之灯:比喻像夜晚的灯光一样照亮了黑暗,为人们提供指引和帮助。 5. 三五
这首诗是关于船上工作的,描述了船工们如何驾船和操作。以下是逐句释义: 1. "船上无散工,驾御有方所":船上没有分散的员工,他们都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能够很好地控制船只。 2. "打篙底打篙,摇橹底摇橹":船工们通过使用船桨(篙)来操控船只前进的方向,而水手则通过摇动橹柄来控制船只的行进。这里的“打”和“摇”都是动词,分别表示使用船桨和摇橹。 3. "触浪迎风天地宽,去来不碍东西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