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愚
【注释】 径:通“径”,指山间的小路。西寮(xiáo):指僧房。众老郎:僧人。赞:颂词。 寒霜严正,肃杀之气凛凛,山林空寂,月色皎洁。 涵养有得:修养有成就。刬削不平:清除一切不平之事。拈起则佛祖不识:拿起佛性就像佛祖也不认识他。放下也草木争荣:放下心来就像草木竞相争荣,形容心无挂碍,自然生机盎然。 挨到凌霄八十四:意谓修行到八十四天。凌霄:道教称天上星宿名,这里借指仙界。九重城:指皇宫。
注释:赵王拜访赵州,赵州不让他坐上禅床(即佛像前的蒲团),用此来赞颂他坚贞不屈的品格和高风亮节。 译文:赵王前来访问赵州,赵州却不让他坐在禅床上。他以这种态度来赞扬他的坚贞不屈、高洁的品格。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赵王与赵州之间的对话,展现了赵王对赵州的敬佩之情。赵王来访赵州,本应受到尊重,但他却拒绝让赵王坐在禅床上,这体现了赵州的高洁品格。诗中的“七百甲子老翁”指的是赵州已经活了七百年
注释:顺宗询问鹅湖大义禅师图赞。 当机一句辟天关,海阔山遥岂等闲。 正当关键时刻,一句就辟开了天地间的通道,广阔无垠的大海,遥远高耸的山峰,怎能说它不是平常之物? 堪笑冬瓜长儱侗,翻成瓠子曲弯弯。 冬瓜长得像葫芦一样圆而短,却成了瓠子,弯曲得像弓一样
译文: 师傅宗璞建施水庵请赞。 等是慈悲,初无门户。 璞玉既分兮可观,梵仪顿举兮难睹。 凌霄峰顶看云人,普化堂中第一祖。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为唐代诗人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厚重如山,宽大如海。” - 注释:形容月法师像山一样坚固和宽广。 - 赏析:此句通过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月法师的威严与包容,象征着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和宽广胸怀。 2. “丹青有神,莫拟其踪。” - 注释:指画中人物生动逼真,难以模仿。 - 赏析:这里强调了画作的传神之笔,表达了对艺术家高超技艺的赞叹和对作品深刻内涵的赞赏。 3. “僧繇笔妙,难状其迹。” - 注释
【赏析】 这首诗是净覃藏请赞的一首偈语。诗中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藏主与赞者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情景。 “容易肯人,难与共语。”这两句是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但是要和人交谈就困难了。这是对藏主的性格特征的描写。这里的“肯人”指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而“难与共语”则是指与人交谈时感到困难,难以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性格使得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张耒,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的情感为主,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感人。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人生的态度和决心。诗人通过对禅子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人生态度和决心。 “怒气噀人,殊不可犯。”这一句描绘了禅子的愤怒,这种愤怒是无法被侵犯的。这里的“噀”字形象地描绘了禅子的愤怒,而“不可犯”则强调了这种愤怒的力量。 “虽有盖胆毛,且无验人眼。”这一句则是说,虽然有勇气
庆远俊长老,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好友。他请人为他写一篇赞文来赞美自己,这篇诗就是他的请求。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尽管年老体衰,但精神不衰,仍然充满热情,敢于挑战困难,勇往直前。 译文: 我虽已老,但精神未衰,心中充满热情和激情。 一旦触怒了那些恶人,就会引发一场雷霆般的战斗。 这会引发一场丛林中的斗争和祸患。 一旦点燃了这种精神火焰,就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这就是我的风采所在。 注释: ①庆远
注释: 1. 绍既明白,语不失宗。 - “绍”是作者自己的名字。 - “既明白”表示已经明白了道理或知识。 - “语不失宗”意思是说话或写作时不偏离主题和宗旨。 2. 手头簸弄,金圈栗蓬。 - “手头簸弄”形容做事或处理问题时有条不紊、细致入微。 - “金圈栗蓬”可能是比喻某种珍贵的物品,或者是指某件事情的重要性。 3. 大唐国里无人会,又却乘流过海东。 - “大唐国”指的是唐朝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叹盗贼的诗,诗人在感叹盗贼猖獗之余,又为松源派的未来担忧。 “天地不仁,出此妖怪。”意思是说天地本无偏心,却偏偏生出了这些妖怪。“妖怪”在这里是指盗贼或强盗。诗人通过这句话,既对盗贼进行了谴责,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之情。 “有偷营劫寨之机,无喜舍慈悲之戒。”意思是说他们既有抢劫营寨的时机,却没有施舍仁慈的戒律。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盗贼与佛教徒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正脉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