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惠崇
【注释】: 卷幔:打开帘子。 来风:吹来的风,即从窗外吹来的风。 移床得月多:移动床席,可以见到月亮。 【赏析】: 《其十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写秋夜闲居的情景和感受。首句点明时间、天气和季节;二句点明自己闲居的原因;三句写开窗而见的景象;四句写移床而见的景象。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 “卷幔”两句,意思是说打开帘子迎接远从天边吹来的凉风,挪动床席以观赏到更多的月光
“白浪分吴国,青山隔楚天” 白浪与青山的意象,不仅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还寓意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白浪象征了澎湃激昂的情感,而青山则代表着静谧安详的心态。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 诗句中的每个字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意,如“白浪分吴国”中的“白浪”和“吴国”都是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个辽阔的江面景象。同时,“分”字的使用
空潭闻鹿饮,疏树见僧行。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空旷的潭边,忽然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鹿的饮水声。他抬头望去,只见稀疏的树林中,一个僧人的身影若隐若现。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画面。鹿的鸣叫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僧人的身影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这种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空潭”
【注释】 旷野行人少,长河去鸟平。 注释:在辽阔的荒野上行走的人很少,长河上的飞鸟排成一线。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首句“旷野行人少”写景。第二句“长河去鸟平”,写情。 【译文】 在辽阔的荒野上行人多已稀少,长河上空一群大雁排成一线。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野外的游历感受。首句“旷野行人少”写景。旷野是荒凉之地,没有人家,也没有行人,可见诗人是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漫步
注释如下: 霜多秦木迥,云尽汉山孤。 【译文】 秦地的树木被霜打过以后显得更加高大挺拔,汉水的山峰在云雾中渐渐变得孤单起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秦地和汉山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阔。首句“霜多秦木迥”中的“霜”,指的是秋霜,而“秦木”则是秦地的树木。这里的“迥”意味着高大、挺拔。诗人通过描述秦地的树木被霜打过后更加高大挺拔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注释:夜深时,江潮涌动,小舟在江中行驶;秋天,月亮高挂,照亮了城楼。 赏析:诗中的"夜阑潮动舸"和"秋迥月临城"都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图。前者通过描绘夜晚江水涌动的小舟,展现了江水的流动之美;后者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月光照耀着城楼,展现了月光之柔美与城楼之静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画卷
【注释】 锁城山:位于今广东新安江上游的古县城,山上常有烽火台。月上:指夜幕降临。海鸥:这里指在海上飞翔的海鸟。惊:使惊动。 【赏析】 此诗写边地之夜景象。首句“锁城山月上”点出地点,说明是月夜,但并未点明时令;次句“吹角海鸥惊”,则点明时间,说明已是深更半夜了。诗人抓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色,描绘出一幅壮阔的边塞夜景图画。 这首诗描写的是月夜戍边的景象。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
“春浅冰生井,宵分月上轩” 是宋代诗人释惠崇的作品。这句诗出自《句·春浅冰生井》,其完整形式为“春浅冰生井,宵分月上轩”,体现了春天的微妙变化和夜晚的美丽景象。 诗句“春浅冰生井,宵分月上轩”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春夜图景。其中,“春浅”指的是春天的气息尚未浓郁,而“冰生井”则形象地表达了冬季残留的水汽在春日里逐渐消融,形成冰花的景象。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描述,更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转
【注释】 断:断绝。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回:环绕。 赏析: “林断”二句,是写山中景色。诗人由山间行至林间,发现山中林木参天,遮断了视线,仿佛山中的城池、护城河都从树林中穿出。再往前行,便看见江水在群山之间曲折流淌,形成岛屿。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庐山后所作。首联先写山势的险峻。颔联写山中景色。颈联写江水曲折。尾联写登高望远,心胸开阔
【注释】 ①通番垒:即“通蕃”。唐初,唐太宗以“天可汗”自居,对西北少数民族实行招抚、羁縻政策。 ②降兵:指唐军被吐蕃打败后投降归唐的将士。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写的,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吐蕃乘机进犯西南边疆,攻陷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所据成都。杜甫对此非常愤慨,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朝廷不能抵御外侮的担忧。全诗语言平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