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价
【注释】 ①坦然:形容道路平坦,畅通无阻。谁措足:指没有人能为诗人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即没有归途,也无人解歌。 ②清风月下、凉兔渐遥:清风明月之下,守株待兔的人,悠然自得,但远处的春草又绿了。 ③天香袭:比喻香气扑鼻而来。绝芳馥:断绝芳香。 ④行玄犹是涉崎岖:行道之人仍须行走在曲折不平的道路上。涉:经历,走过。 ⑤体妙因兹背延促:因为这里的道路崎岖曲折,所以人们行走的速度慢了下来。
诗句释义: 1. 也大奇:这表达了一种惊异之情,强调了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奇异性。 2. 无情解说不思议:这句话意味着无法用常规方式来解释或说明这种奇异的事物或现象。 3. 若将耳听声不现: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听觉去感知它,声音是不会出现的,需要更深入地体验和观察。 4. 眼处闻声始可知:只有通过眼睛去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译文与注解: - 这首诗通过对“也大奇”的情感描述
【释义】 这首诗是诗人自谦之作。首句“真赞”就是作者的自我评价,说自己虽然有才气、有学问,但还不是山中人;第二句“□□□□□”,指自己虽好学,却只是虚心学习别人的作品,没有自己的创新。末句“不是山中人”进一步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领悟到大自然的奥妙。 【赏析】 此诗是诗人自谦之作。首句“真赞”就是作者的自我评价,说自己虽然有才气、有学问,但还不是山中人。次句“□□□□□”,指自己虽好学
注释: 悟道偈:领悟到道,即禅宗的教义。 向来物物上求通:以前在万物上寻求理解。 祇为从前不识宗:只是因为以前没有理解禅宗的真谛。 如今见了浑无事:现在看到一切都无所谓了。 方知万法本来空:才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从追求万物的理解,到最后发现万物其实都无所谓的过程,表达了禅宗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禅宗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无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作内容、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等,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观点来推断。“世间尘事乱如毛”一句,以“世间尘事”喻指世间纷扰之事,用“乱如毛”形容其纷繁杂乱;“不向空门何处消”一句,意思是说如果人们不去寻求佛法,这些纷扰之事就无处消除。“若待境缘除荡尽”,这是对上一句的具体化。“古人”一句
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诗句释义:茫茫天下虚寻觅,未肯回头自相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茫茫人海中四处寻找,却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2. 译文:我在世间四处奔波寻求答案,但并不打算回头去认识自己。 3. 关键词解释: - 茫茫:广阔无垠的样子,这里形容世界之大,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 虚寻觅:虚指虚幻、不真实,表示诗人在寻找过程中感受到的迷茫和困惑。 - 自相识
【注释】: 正中偏:即“正中”与“偏”的倒装。 三更初,夜将尽时。 月明前:指月亮尚未落下,尚在夜空中。 莫怪:不要奇怪。 相逢:遇到、碰到。 不相识:不相识、不见面。 隐隐:隐约、模糊。 犹:仍然、依旧。 怀旧日嫌:怀念过去的岁月而感到遗憾。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咏物小诗,以月为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首二句,点明时间地点:“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宝镜三昧歌 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值,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不孝,不奉不辅。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名主中主
【注释】 颂:古代文体,用在祭祀时歌颂神明。这首诗是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表达了他对“道”的理解。 无心合人:无心与人的心意相通,即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 欲知此中意:欲知道其中的深意。 一老一不老:一个老去而另一个仍然年轻,象征着生命轮回的无常和变化。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表达了他对“道”的理解。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质的,无法用言语表达
临寂示颂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注释: 临寂:指寂静之时。 学者:指学习的人。 恒沙:比喻众多。 无一悟:没有一点理解。 过:过失。 寻他舌头路:寻找别人的说法。 忘形:忘记自己的模样和身份。 泯:消失。 踪迹:踪迹,即脚印,这里指人的足迹。 勤:努力。 空里步:在空无中行走。 赏析: 这是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的深刻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