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淳
注释:白鹭的羽毛像雪一样洁白,它敛翅站立在野塘边。 日暮时分,莲船经过,惊起了白鹭,它逆风飞去,只留下两、三行。 赏析: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生动。白鹭头顶的羽毛像雪一样洁白,而其下身却是绿色的。诗人以“雪”喻其白,以“绿”喻其下身,用色鲜明对比,突出了白鹭的美丽。白鹭立于野塘,目光如水,静谧而优雅。当莲船经过时,惊起白鹭,它逆风飞行。白鹭展翅飞翔,留下两、三行。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
猎骑 汗血淋漓湿雾騣,声嘶眼疾四蹄风。 追鹰逐兔浑闲事,曾与将军立大功。 注释:汗血马在雾中奔跑,浑身是汗水,眼神锐利,四蹄如风,追逐鹰和兔,这些事似乎很闲适,但是我曾跟随将军立下过赫赫战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狩猎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诗中的“汗血淋漓湿雾騣”形象地描述了马匹在雾中奔跑时的情景,而“声嘶眼疾四蹄风”则生动地描绘了狩猎者追逐猎物时的英勇姿态
注释:我身处天地之间,就像双蓬的鬓发一样,寄身江湖之上,如同一叶扁舟。今夜漫长而无法入眠,我思念家乡,想要登上仲宣楼。 赏析:诗人以“侧身天地双蓬鬓”形容自己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又以“寄迹江湖一钓舟”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夜长长不寐,怀归欲上仲宣楼”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春夜闻笛 月涵河水水涵天,邻笛声声起别船。 更莫苦吹肠断曲,从来孤客夜无眠。 注释:月亮在水面上倒映着河面,月光洒向天空,而月亮则被河水所环绕。隔壁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是别人在吹奏离别之曲。不要再吹奏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曲子了,因为从来都是孤独的旅人夜晚睡不着觉。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春天夜晚听到邻人吹笛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时光易逝以及离别之情的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注释】 1.燕山梦:指在梦中梦见了燕山。燕山是作者的家乡,所以此处借指梦境。 2.风沙三尺:形容风沙很大,这里比喻战乱纷扰,使人无法安心休息。 3.家:指家中,即自己的家乡。 4.枕上:指诗人的枕头上,也就是睡觉时。 5.儿女说:指的是诗人在做梦时,听到家人在梦中说话。 6.阿婆窗下瑞香花:阿婆,指诗人的母亲或者祖母,窗下,指诗人母亲或祖母的窗前。瑞香花,一种美丽的花,常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
【注释】 曾:曾经。事:使用。六韬:古代兵书,这里指用兵谋略。弓马:指骑射。群豪:指豪杰之士。葱河:指葱岭以东地区,今新疆境内。刮寇:指西域的突厥、回纥等民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北征时所作。首句“曾向东窗事六韬”中的“曾”是“曾经”的意思,“向东窗”暗指从军的出征之地,即长安;“事六韬”是指学习军事策略。二句“拟将弓马属群豪”,意思是准备把弓箭和马匹交给英勇善战的人
【注释】 晓占霞气晚溟蒙,细逐轻烟响杂风。一点船灯人半睡,满天曛黑不开篷。 晓占霞气:指天刚破晓时,霞光映照水面,天色还显得朦胧。 溟蒙:水汽弥漫的样子。 细逐轻烟:指轻风徐徐地吹着水面,使水面的雾气随风缓缓飘动。 响杂风:风吹动水面,发出声响。 一点船灯:指船上的灯火闪烁不定。 人半睡:指船上的人正在半睡半醒之间。 曛黑:昏暗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江上景色的诗。首句“晓占霞气晚溟蒙”
注释: 细倾金媪双尊酒,浪拟唐人七字诗。 细斟美酒敬老妪,我仿照唐代诗人的七言绝句。 人世百年今四十,大都难得是闲时。 人生短短百来年,四十岁已是不惑之年,真正难得的是闲暇时光。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人生和时间的感慨的诗。首句“细倾金媪双尊酒”,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场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正细细地倒着金酿的美酒,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她的手艺。第二句“浪拟唐人七字诗”,则是在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114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作者任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期间,为送别友人所作。 “渡淮有感”是诗人送别的主题。前两句写诗人十年前曾过此地,今日重游故地,感叹时间之快。“渡淮”,即指此地。 “一片征帆沉夕照,两行客泪落春天。”这两句是全篇的警策,用笔极为精炼。诗人面对淮水岸边的景致,感慨万千。他看到夕阳西下,孤帆远去,不禁想起去年此时也曾乘舟在此。如今又是一年,而人事已非
淮东儿女十四三,掘菜条桑学养蚕。春气熏人浓似酒,不曾饮去也须酣。 注释:淮东的儿女们大约都是十四、五岁,他们学习种菜和养蚕。春天的气息浓郁得就像美酒一样,虽然还没有喝,但也让人感到陶醉。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淮东地区人民在春天里忙碌的场景,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风貌。诗中的“掘菜条桑”指的是农民们学习种植蔬菜和桑树,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