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秋夜宿院中二首》其一向夕摊书坐,何曾异薜萝。 月临丹地迥,秋傍古槐多。 凉气才侵簟,微云欲渡河。 圣朝勤问夜,将曙听鸣珂。 注释:在傍晚时分摊开书册坐下,和那些隐居山野的隐士有何不同?月光照亮了丹青之地,四周寂静,只有古槐树多。凉爽的风刚刚吹过竹席,云彩将要渡河。圣明的朝廷勤于询问夜晚的情况,到了拂晓时听马珂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共二十个字,四句成章
【注释】 缪子长先生邀同藓书先生念斋昆弟游支硎山历诸胜因留信宿四首其四: 支硎,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高阁,指支硎山上的方丈庵。瓜果晚凉时,指秋天。石色静如佛,指石头的颜色清幽如出家人的佛像。山容澹若诗,指山峰的形状淡雅如诗。笋舆闲谢客,指乘坐的小车悠闲得好像在谢绝宾客一样。筇杖付吴儿,指拄着竹杖让给吴人扛。尊前白发垂,指酒杯面前已经白了头发。 赏析: “支硎高阁上”,写支硎山之高
诗句释义 1 何处秋光好:这句表达了对家乡秋天景色的赞美。这里的“秋光”指的是秋天的景色,而“好”则表示美好、值得欣赏。 2. 家山忆旧游: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这里的“家山”指的是自己的家乡,而“旧游”则是指过去在家乡度过的时光。 3. 龙眠新雨沐:描绘了龙眠山上新下过的雨。这里的“龙眠山”是诗人家乡附近的一个地名,而“新雨沐”则表示雨水刚下过,给山上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4. 浮渡晚烟收
【解析】 “已过云龙麓,还登放鹤亭”:已经越过了云龙山麓,又登上了放鹤亭。“高踪徒寂寂,清唳亦冥冥”:高洁的踪迹徒然地寂寞着,清脆的鸣叫声也显得渺茫而迷蒙。“一派河光白,千畦麦秀青”:一片河光洁白耀眼,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波万顷,青翠欲滴。“仙禽渺何处,烟际指南汀”:神仙般的鸟儿啊,你在哪里?烟雾弥漫之中,我远远望去只能看到那片小洲上的芦花在风中飘扬。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归隐时的作品
这首诗的译文是: 龙眠山读书的地方,水竹小堂名; 爱子寻泉石,我惭愧自己隔市城; 也曾到过白社寺,相与听黄莺声; 还讽诵江峰句,增加对往日的思念。 注释: - 龙眠山:位于安徽省歙县西南,因山上有龙眠洞而得名。 - 水竹小堂名:指的是龙眠山中的水竹小堂。水竹小堂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建筑,位于龙眠山中。 - 爱子寻泉石:这里的“爱子”可能是指诗人的孩子或者其他喜爱自然的人,他们喜欢在泉水旁寻找石头。
【注释】 海门:古县名,在今江苏如东东北海岸。任鹳峰:即任公山,在今江苏丹阳西北,与齐山相接。 秋浦:水名,源出皖南贵池县。冰初结:指深秋时水面上结了薄冰冰层。 齐山:山名,位于安徽当涂县东南,因南朝齐梁时诗人沈约曾登此山而得名。雪未开:指冬初时山上还没有下雪。 瓦砾:指瓦片碎片。莓苔:指青苔。 客:这里指隐居者。 羁栖久:长期被囚禁。 任华:人名,生平事不详。本:原来。 异才:不同凡响的才能。
秋夜宿院中二首 其二 康乐多佳句,惭予非惠连。 茶香同永夜,镫火各青毡。 树色连双阙,钟声落九天。 高吟闲不寐,凉月度花砖。 注释: - “康乐”是诗人自己的代称。因为晋朝时,谢灵运曾任康乐县令,所以用“康乐”来指代自己。 - “惭予非惠连”:惭愧我不如曹植(字子建)有才华。曹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与谢灵运齐名,被称为“小谢”。 - “茶香”和“镫火”两句分别描述了夜晚安静的氛围和灯光下的场景
【注释】 ①“何处”二句:指秋光明媚的地方。 ②“珍果”二句:指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应多食珍品和佳果。 ③“膝前”句:指自己有三个三岁的孩子。 ④“学语”句:意指弟弟还不会说话。 【赏析】 《中秋夕赋得何人秋光好四首》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此作咏中秋夜景,抒发词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上片写景。开头两句“何处秋光好?家园忆老亲。”是全篇主旨所在。词人面对清澄的月色,不禁想起了家乡
【诗句解读】 1. 系舟延步好,还过剑池游。 - “系舟”意味着停船休息。 - “延步”表示延长步伐,悠闲地散步。 - “好”表达了对这次停留的满意和喜爱。 - “还过”表明再次经过或返回。 - “剑池”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景点,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 - “游”指的是游览。 2. 客意醉奇石,春风吹画楼。 - “客意”可能指游客的情怀或兴趣。 - “醉奇石”形容沉醉于欣赏奇特的石头。 -
【注释】 何处秋光好:哪里的秋天景色最好。园林:指花园。弟兄:兄弟。蟹螯:螃蟹的螯,即蟹腿。秫稻:一种黏性谷物,这里特指酿酒用的米。枫叶红千树:红色的枫叶满树。桂花香一城:桂花的香气满城。 【赏析】 《中秋夕赋得何处秋光好四首》是宋代词人张耒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何处秋光好”发端,用问答形式,将全篇笼罩在一种浓厚的游兴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