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摊书坐,何曾异薜萝。
月临丹地迥,秋傍古槐多。
凉气才侵簟,微云欲渡河。
圣朝勤问夜,将曙听鸣珂。

《秋夜宿院中二首》其一向夕摊书坐,何曾异薜萝。

月临丹地迥,秋傍古槐多。

凉气才侵簟,微云欲渡河。

圣朝勤问夜,将曙听鸣珂。

注释:在傍晚时分摊开书册坐下,和那些隐居山野的隐士有何不同?月光照亮了丹青之地,四周寂静,只有古槐树多。凉爽的风刚刚吹过竹席,云彩将要渡河。圣明的朝廷勤于询问夜晚的情况,到了拂晓时听马珂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共二十个字,四句成章。诗题“秋夜宿院中二首”中的“二首”,当为重复用字,可能是作者自作的谜底,故一读之下,便有“两首”之念。其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目虽标为二首,但内容并无重复,而是两个不同的场景。

首联“向夕摊书坐,何曾异薜萝”。诗人坐在院子里,一边摊开书卷阅读,一边欣赏着窗外的景色。这种生活状态和那些生活在山林中的隐士们有什么不同呢?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隐士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颔联“月临丹地迥,秋傍古槐多”。诗人抬头望向天空,看到月亮高悬在丹青之地,四周寂静,只有古槐树多。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颈联“凉气才侵簟,微云欲渡河”。诗人感到一股凉爽的微风吹过竹席,云彩将要渡河。这里的“凉气”、“微云”都是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尾联“圣朝勤问夜,将曙听鸣珂”。在圣明的朝廷里,君王勤于询问夜晚的情况,等到天亮的时候,又能听到马珂的声音。这里的“勤问夜”和“听鸣珂”都反映了君王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于百姓生活的关心。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于百姓生活的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