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硎高阁上,瓜果晚凉时。
石色静如佛,山容澹若诗。
笋舆闲谢客,筇杖付吴儿。
登陟人逾健,尊前白发垂。

【注释】

缪子长先生邀同藓书先生念斋昆弟游支硎山历诸胜因留信宿四首其四:

支硎,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高阁,指支硎山上的方丈庵。瓜果晚凉时,指秋天。石色静如佛,指石头的颜色清幽如出家人的佛像。山容澹若诗,指山峰的形状淡雅如诗。笋舆闲谢客,指乘坐的小车悠闲得好像在谢绝宾客一样。筇杖付吴儿,指拄着竹杖让给吴人扛。尊前白发垂,指酒杯面前已经白了头发。

赏析:

“支硎高阁上”,写支硎山之高。支硎山为天台山之一峰,海拔548米,是浙东最高峰,也是天台山脉的主峰。支硎山有东西两峰,西峰高峻而险,东峰平坦而广。支硎山之高,远望如擎天一柱,直插云霄。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周围群山,令人心胸开阔、神旷气怡。诗人登上支硎山顶后,顿觉心旷神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瓜果晚凉时”中的“晚凉”指秋季的夜晚。秋天天气凉爽,瓜和果类成熟,人们喜欢在这个时候品尝瓜果。这里诗人以“晚凉”来形容秋天的气候,与下文“石色静如佛,山容淡若诗”相互呼应,描绘出一幅清新宜人的秋日美景。

“石色静如佛”中的“石色”指山石的颜色。诗人观察山石的颜色,发现它们清幽淡雅,就像出家人的佛像一样。这里的“佛”并非指佛教中的佛陀,而是借指山石的颜色。诗人用“石色静如佛”来形容山石的颜色,既表现了山石的清幽,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山容淡若诗”中的“山容”指山形。诗人仔细观察山形,发现它们淡雅自然,就像一首诗歌一样。这里的“诗”并非指诗歌,而是借指山形。诗人用“山容淡若诗”来形容山形,既表现了山形的清淡,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笋舆闲谢客”中的“笋舆”指小车。诗人乘坐的轿子叫做笋舆,意为轿夫们悠闲地谢绝了宾客的邀请,不让他们上车。这里的“谢客”并非指拒绝客人的意思,而是借指轿夫们悠闲地拒绝让其他客人上轿。诗人用“笋舆闲谢客”来形容轿夫们悠闲地谢绝了宾客的邀请,既表现了轿夫们的悠然自得,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筇杖付吴儿”中的“筇杖”指手杖。诗人将手杖交给了吴儿(即当地的居民),意为让吴儿扛起手杖。这里的“吴儿”并非指吴姓的人,而是借指当地的居民。诗人用“筇杖付吴儿”来形容将手杖交给当地的居民,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又表现出诗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登陟人逾健”中的“登陟”指登山。诗人登上山顶后,发现其他人都显得更加健壮有力。这里的“人逾健”并非指人的健康状况,而是借指人的身体更加强健。诗人用“登陟人逾健”来形容其他人登上山顶后显得更加健壮有力,既表现了登山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尊前白发垂”中的“尊前”指酒席之前。诗人在酒席前已经白发苍苍了。这里的“白发垂”并非指头发下垂,而是借指白发。诗人用“尊前白发垂”来形容在酒席前已经白发苍苍,既表现了岁月的无情,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叹和感慨。

【译文】

支硎山高入云端,瓜果成熟的时候正是秋天。山石颜色宁静得如同出家之人的佛像,山的形状淡雅如同诗行。轿子悠闲地谢绝宾客,手杖由当地人扛着前行。攀登山路让人精神焕发,酒杯前却已见银发飘零。

【赏析】

《游支硎山历诸胜因留信宿四首》是明代诗人王思任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游支硎山历诸胜因留下住宿的情景。

第一首写登支硎山所见所感。首联写登上支硎山高高耸立的山峰,放眼望去,只见瓜果成熟的秋夜时分,天空中的月亮明亮而圆润。颔联写从高处眺望远处的景致,只见群山环抱之中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一片祥和宁静的景象。颈联写进入山村后所见的景色。作者被山村的美景所吸引,决定在这里过夜休息。尾联写在山脚下与村民一起饮酒作乐的愉快心情。

第二首写游历支硎山的经过。开篇点明自己是在秋天游玩支硎山,并详细描写了游览支硎山途中的风景名胜。第三联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山林间行走时的感受。他感到身心轻松愉悦,仿佛得到了大自然的滋养和抚慰。第四联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他认为大自然是那么美丽壮观,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同时他也感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地催老了自己的容颜。

第三首写游历支硎山的经过。开篇便描绘了支硎山的高峻陡峭。随后,作者描述了自己攀登至山顶的过程。他看到周围的景色非常秀美,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之情。他意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同时也为自己能够欣赏到这番美景而感到庆幸和感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