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济
注释: 1 觉皇垂迹 - 指佛教中觉悟后的皇帝。 2. 左金轮 - 指佛教中的左旋金刚轮宝,象征智慧和力量。 3. 宝殿 - 指寺庙中的大殿,常用来象征宗教或神圣之地。 4. 巍巍表至尊 - 描述宝殿的雄伟壮观,以显示其尊贵和崇高的地位。 5. 宸翰 - 古代帝王之笔,特指帝王亲自书写的诏书。 6. 烂然 - 形容色彩灿烂、鲜明。 7. 金碧 - 金色和碧绿色的宝石,常用以比喻贵重、华丽的装饰
偈颂六十五首 其五十四 【释义】验人眼,截流机。德山临际,伏惟伏惟。 【注释】偈颂:佛教禅宗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六十五首: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偈:佛教语。即佛经中的偶语或韵文。颂:佛教语。指佛经中的赞歌。偈颂:佛教用语。是佛教徒念诵的韵文,用以说明佛理,叙述佛事,表志心性等。六十五位: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所记载的“一乘教”。验人眼:观察人的眼力。截流机:截断水流。比喻掌握关键。德山:佛教语
【注释】: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十八 黄龙颔下明珠,胜首座悬空扑碎。 黄檗山吐雾兴云,遍地走南山鳖鼻。 老黄龙是禅宗的祖师,这里借喻指某位名僧,颔下明珠即颔下一颗如珠的痣,这里用来形容这位名僧的才华出众,胜于首座;黄檗山即黄檗寺,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南郊。“南山”指的是江西宜春市袁州区的南面,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圣地——黄檗山,相传山上有一泉名为“南泉”。 “黄龙颔下明珠”
【注释】 壁观婆罗门:指佛教的婆罗门教。 传远枝派分:指佛教各宗派的传承,分支繁衍。 寸土不存也:意为佛寺被毁,佛经被烧,连一点土地也没留下。 焚香作忌斋:举行祭祖或祭祀祖先的仪式。 普请礼三拜:参加祭祀的人按次序向死者磕头行礼。 【赏析】 《偈颂六十五首 其五十二》是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佛教徒崇奉佛法、追求净土而不知因果报应的道理,批判了他们只知烧香念经
注释: 1. 偈颂六十五首,是佛教中的一种诗歌形式。 2. 其五十五,是指这首诗的第55句。 3. 前佛后佛,无生不灭:意思是说无论是前生的佛还是后来的佛,他们的生命都是不断在变化之中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4. 紫磨金色身:用“紫磨”来形容佛的金色身体,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5. 衲僧眼中屑:把佛看做是衲僧眼中的尘土,表达了禅宗对于世间万物的超脱和淡然的态度。 赏析:
注释:在殿堂的首位,是人天之眼。汉语和胡语都记载着大藏经。七百位僧侣吞食佛祖,乐得做闲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领悟和禅宗的修行境界。首句“堂中首座人天眼”意味着在殿堂中,有一位具有超凡智慧和洞察力的人,能够洞察一切,如同人天之眼。接着,“汉语胡言大藏经”暗示了佛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其他宗教经典,都是大藏经的一部分。第三句“七百衲僧吞佛祖”描绘了一幅禅宗修行者的形象
诗句释义与译文: 铁蒺藜椎,转弄转危。 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 南山炉添今日火,作者不同归。 注释: 1. 铁蒺藜(ji li zi)椎 - 用铁制成的尖锐物体,常用于打击或防御。 2. 转弄转危 - 形容情况或局势的不稳定和危险。 3. 丹霞(dan sha) - 红色的云霞,通常指日出或日落时的天空景象。 4. 木佛 - 佛教中的一种雕像,通常由木头制成。 5. 院主 -
南山云,北山雨。 【注释】:指佛教中所说的“南赡部洲”和“北郁单越”,即南方的印度和北方的尼泊尔。这两句诗是说,佛祖在南方教化众生,而在北方教化众生。 毗卢楼阁,豁开门户。 【注释】:指佛教中的“毗卢遮那佛”。这两句诗是说,佛祖在南方教化众生,而佛祖也在北方教化众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佛祖无论在哪里教化众生,都会打开自己的心扉,让众生进入其中。 花簇簇,锦簇簇。 【注释】:“簇簇”形容花朵繁密
``` 悉达脚下,七花八裂 韶阳棒头,有礼有乐 注释: - 悉达: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 脚:这里指佛的足迹,表示佛曾经走过的道路。 - 七花八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形态各异。 - 韶阳:指的是春天温暖的阳光。 - 棒头:禅宗常用的一种修行工具,用来敲打身体以培养定力。 - 有礼有乐:表示在修行过程中既注重礼貌也注重音乐,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表现。 赏析:
【解析】 题干要求是“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首先,需要对诗句的字词进行解读。“迦叶”指佛祖,即释迦牟尼;“首传”为“传授”;“龙潭”是禅宗六祖之一弘忍的道场;“风灭”即“熄灭”;“灯灯”即一盏盏;“不绝”即没有中断。然后,将诗中的意思与译文对照,并加上注释,再最后进行赏析即可。 【答案】 译文:佛祖传授教义的第一人,龙潭寺燃起第一把火;一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