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济
【解析】 题干要求是“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首先,需要对诗句的字词进行解读。“迦叶”指佛祖,即释迦牟尼;“首传”为“传授”;“龙潭”是禅宗六祖之一弘忍的道场;“风灭”即“熄灭”;“灯灯”即一盏盏;“不绝”即没有中断。然后,将诗中的意思与译文对照,并加上注释,再最后进行赏析即可。 【答案】 译文:佛祖传授教义的第一人,龙潭寺燃起第一把火;一炷香
【注释】 明星:佛语,指悟道。无生:指无为。攧落:坠落。阿鼻:地狱名。业火坑(huǒ kēn):佛教名词,指地狱中受罪者所受的苦。三百馀番:三百多次。说不出:形容说不清,无法表达的意思。为他闲事: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而惹得烦恼,长无明:长时间不得安宁或没有觉悟。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佛祖功德的偈语,全诗共六十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一首。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赞美佛祖的功德,并以此警示世人要珍惜生命
这首诗的意思是:钟鼓声喧哗,鸟雀闹中庭。圆通门不锁,眉毛落又生。 注释:钟鼓声喧哗:形容声音喧闹嘈杂。圆通门:寺庙的山门,通常用石砌而成,门上刻有各种佛像和经文。眉毛落又生:形容眉毛像被风吹落后又重新长出来一样,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寺庙的钟鼓声喧哗、鸟儿在中庭乱飞等场景,表达了对世事纷扰、人心浮躁的感慨。诗中的圆通门不锁,寓意着世事无常,一切都有可能改变
【注释】冬不寒:冬天不寒冷。腊后:指腊月之后。南泉,即“支道林”,是东晋时期名僧,住于虎丘山北的支硎寺。他与王羲之、许询等人结为好友,常在山上聚会,讨论佛理,并有诗咏道:“支公虽爱客,谢客自清谈。” 【赏析】此偈以颂扬支道林的高风亮节,表现了对友人深厚情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的虔诚和向往。诗人通过描绘冬日景色和支道林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南山上的猛虎正咬住一只大虫,而鳖的鼻子上长着蛇的脑袋。 整个地面都在剧烈地震动,文殊普贤两位菩萨都为之震惊。 注释: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常用于念诵佛经或表达某种思想情感。这里的“偈”指的是偈颂。 南山:指位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一座山峰,这里特指那座山。虎咬大虫:形容老虎的凶猛。鳖鼻蛇头生角: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一种奇特的景象,即鳖的鼻子上长着蛇的脑袋。大地六反震动:指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1. 西来无意,遍天遍地。 - “西来”表示来自西方,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东西或人物从西边而来。 - “无意”意味着没有特定的意图或目的。 - “遍天遍地”表示无处不在,非常广泛。 - 整句译文:来自西方的东西或人物无处不在,没有特定的目的。 2. 玉兔东升,金乌西坠。 - “玉兔”通常指月亮,“金乌”则是指太阳。 - “东升”和“西坠”分别描述了月亮和太阳的位置变化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句:“为众持钵去” 释义: 意为手持钵盂向人群施舍。 关键词注释: "为"(为了),"众"(众多的人),"持"(持有),"钵"(钵盂,佛教中用于盛食物的容器),"去"(前往)。 第二句:“七佛旧仪式” 释义: 指按照过去七佛的仪式进行施舍。 关键词注释: "七佛"(指佛陀的第七代弟子),"旧"(过去的)、"仪式"(传统的方式或礼节)。
不参禅,不问道。 竖起铁脊梁,死蛇钻出草。 不是禅,不是道。 云门千岁僧,越山鼐长老。 这首诗的译文是: 我不参与禅修,也不寻求道理。 我像一根挺直的铁杆,就像一条死去的蛇从草丛中钻出来。 这并不是修行,也不是追求宗教。 我是云门寺的千年老僧,也是越山的鼐长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描述一个人的形象和行为,来表达他对禅宗和道教的排斥。他既不参加禅修,也不寻求道理
注释:生与死循环不停,就像珍珠在盘上滚动。 收敛视线,返听内心,却堕入黑暗的山中。 赏析:这首诗是《六祖坛经》中的一段,描述了禅宗六祖慧可的故事。慧可曾向六祖学习禅宗法门,但因心志不坚、根基浅薄,未能得其真传。后来,他为了求道,毅然投水自尽,以表决心。结果,水退后,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死,而是在黑山顶上。这个故事反映了禅宗的生死观——生死轮回不止,如珠走盘般不停。同时,这也是对慧可坚定信念
【注释】偈颂六十五首其二十:这是一首禅宗公案的谜语诗,以拈花示众和达摩面壁的故事,作为谜面。 鹫岭(yu ji ling):山名。在广东韶关南。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前,于鹫岭上修行之地。 “拈花”二句:指《五灯会元》卷一载达摩到少林寺向慧可传法事。据传说,达摩在嵩岳少室山少林寺前的双林树下,以袈裟作施,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物,微妙难言,但心印心,见性成佛。”这时只留下一只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