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济
【注释】偈颂六十五首其二十:这是一首禅宗公案的谜语诗,以拈花示众和达摩面壁的故事,作为谜面。 鹫岭(yu ji ling):山名。在广东韶关南。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前,于鹫岭上修行之地。 “拈花”二句:指《五灯会元》卷一载达摩到少林寺向慧可传法事。据传说,达摩在嵩岳少室山少林寺前的双林树下,以袈裟作施,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物,微妙难言,但心印心,见性成佛。”这时只留下一只花瓶
【注释】 偈颂:佛教的一种唱诵,以韵文的形式表达佛理。五通:指菩萨的五种神通。贤圣:指有德之人。瞥喜瞥嗔:形容变化无常。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依然错认:意思是说听到名字或见到人并不等于认识他,认识一个人需要直接接触和了解。渠(渠水):这里指的是“我”,是反语,意即我自己。鸡不吃谷肫里有病:比喻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问题,就像鸡不下蛋一样,肫是鸡的内脏器官,比喻心。因甚如此,鸡不吃谷肫里有病:即“为何如此
【注释】嘉熙,南宋理宗年号(1237~1240),淳祐,南宋理宗年号(1241~1252)。 一新:一新的。旧:旧的。 嘉熙:指南宋理宗的年号(1237~1240)。淳祐:指南宋理宗的年号(1241~1252)。 皇天:上天或帝王。大历:大历是唐朝德宗时期的一个年号。 岁在辛丑:辛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年干地支组合,表示年份。 【赏析】《偈颂六十五首》是宋代禅宗临济宗门下慧南所作的一部偈颂集
【注释】 偈: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歌、赞文等。 南北山:指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座名山。 朝对:相互对着。此处指南北山相对。 东西有路分:指东西两路分别通向南北山。 一步不相到:指东西两路虽分别通向南北山,但仍相隔一步之距。 大地入无门:指无论从哪条路去,都无法进入南北山中。 【赏析】 这首诗写南北二山相对而峙,一在南,一在北;一条是东边的路,一条是西边的路,彼此相隔着一步的距离
```plaintext虽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 稔闻在七闽,扬尘兼簸土。 凌茂宗风不奈何,今朝喜见清平路。 注释:虽然我与你们一同生长,却不会与你一同死亡。曾经听说他在七闽(今福建一带)时,扬起尘土并扫荡一切。尽管他有时显得有些无奈,但如今看到这里已经恢复了和平,我内心充满了喜悦。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恢复和平的深深欣慰和喜悦。通过对比诗人与家乡的过去与现在
【注释】:偈颂是佛教用语,原为佛门讲经说法时所唱的一种赞歌。“偈”即“颂”。《诗纪》说:“此诗乃佛之赞呗也。” “偈”即“颂”,指佛家经文的赞词或唱词(佛教徒称唱诵佛经为“和”“念”,合称“和念”。和、念皆作“呗”。) “星斗”指星星和月亮。 “独有渠侬见处偏”意为只有你我才能看见它们。 “打失眼睛拈得口”意为失去了眼睛却能够抓住嘴巴。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生存。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指诵念颂诗。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峰。 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的森林和挺拔的竹子。终日提纲:整日地提笔写文章。神号鬼哭:形容声音凄惨悲凉。 【赏析】这首诗以“崇山峻岭”起兴,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接着以“茂林修竹”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意味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砉碎明月珠,始为家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月亮破碎了,变成了一颗颗明珠,这些珠子才成为人们家中的宝物。这里的“月碎”指的是月蚀,而“明珠”则是指月蚀后留下的残影。 接下来的两句是:“飏下鈯斧子,方是住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有当风把云吹得飘扬时,我们才能看清山的轮廓。这里的“飏下鈯斧子”指的是用云彩作为掩护,隐藏自己的身影,以便观察山峰的形状。 第三句是:“古策风高
注释:煅烧玉石已经三天了,探寻珍珠曾经下到九重深渊。 破坏珠玉却无人知晓,在十字街头扔弃的砖头。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被埋没的无奈与悲愤。"煅玉"指的是打磨玉石,"探珠"则表示寻找珍珠。"三日火"、"九重渊"等词语描绘出一幅炼石成宝、寻珠下深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追求。最后两句则是对现实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
注释:山野人家的冬天,处处都有光辉。大地被冰棱分割,漫天大雪纷纷扬扬飞落。 赏析: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冬日山村的自然景象,通过"何处不光辉"表达了山村的明亮和温暖,以及人们对山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大地冰棱合,漫天雨雪飞"则形象地描绘了冬日山村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山村冬日的独特韵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