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克勤
注释: 万仞崖头撒手,要须其人。 - “万仞”形容极高的山峰,“崖头”是山峰的顶端。这句诗意思是在极高的地方放手,需要有勇气的人才能做到。 - “其人”指有能力的人。 千钧之弩发机,岂为鼷鼠。 - “千钧”形容重量很重的箭或者弓。“鼷鼠”是一种很小的动物。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用重箭或重弓发射,不是为了小动物而射击的。 云门睦州,当面蹉过。 - “云门”和“睦州”是地名,这里用来比喻某种情况。
注释: 五月五日: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天中节:道教称天心,以“天中”代表天上。这里指端午。 万崇千妖:众多的邪恶势力。崇,通“崇”,多也;妖,妖怪。 殄灭:消灭、灭绝。 眼里拈却须弥山:比喻眼力高超,能看透一切。 须弥山:梵语音译,意译为妙高,即佛教所说的最高山峰,是印度神话中世界的中心。 耳里拔出钉根楔:比喻耳聪目明,听得清楚。钉根楔,钉子和楔子,用来固定东西的东西。 钟馗小妹舞三台
【注释】 曹溪:佛教禅宗的著名寺院。天高地厚:形容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人)的德行深重,不可测度。少室峰: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土旷人稀:形容少室山上的人迹罕至,荒凉寂静。孤然独坐冷萧萧:形容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里,周围很冷清。大野横身风飒飒:形容广阔的田野上吹来的风声很大。眼见则瞎,耳听则聋,口说则哑:形容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只听到、只会说话,就什么都看不见、听不见、说不出来了。不出一毫端
注释: - 偈五十三首 其四:这是一首关于比喻的诗。 - 只:只有。 - 这:指前文所说的“大似撒沙向眼中”。 - 大似:很像。 - 撒沙向眼中:把沙子投向眼睛。比喻看到很多事物,却看不到其中的本质。 - 只这不是:只是不是这样。 - 还如注水向耳里:就像往耳朵里灌水。比喻听到很多信息,但却无法理解和消化。 - 直下无事,平地陷入:直接往下看,没有事情,却突然陷入了困境。比喻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安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理解其意思和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歌的意境、技巧、语言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内容。此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考生应结合注释和译文作答。 本诗前两句写五台山清晨的景象,后两句写五台山的名胜古迹。全诗通过描绘五台山自然风景,赞美了五台山的神奇美丽以及佛光普照的殊胜景象
【注释】 1. 百万斋才了正因:意思是说,我百万斋的才艺已经圆满成就。了:完成。因:原因。 2. 大缘倏举只逡巡:意思是说,大缘分突然降临,只是犹豫了一下。倏(shū)举:忽然降临。 3. 凿将玛瑙一方石:意思是说,用凿子凿开一块玛瑙石做成佛像。 4. 镌作龙华百尺身:意思是说,雕刻出龙华寺高百尺的佛像。 5. 天竺:印度古称“天竺”,即今印度、尼泊尔一带。唐时又称“东天竺”、“中天竺”。 6.
注释: 1. 为佛眼下火 2.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 3. 放出三昧火,阇维金色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尸解。在佛教中,僧人死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最后达到涅槃的境地。涅槃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意味着超越了生死轮回,达到了永恒的存在。而尸解则是一种特殊的仪式,通过这种方式,僧人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涅槃的境界。 诗的第一句“为佛眼下火”
【译文】 有病遇良医,有难逢王鳝。 在酱中得盐,在雪中送炭。 【注释】 1. 偈五十三首:即《百丈清规》中的《偈颂》部分。 2. 病遇良医:比喻有病时遇到了好医生。 3. 饥逢王鳝:比喻遇到困难或饥荒时得到了解救。 4. 酱里得盐:比喻在困境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5.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给予支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遭遇困难或危机时,得到他人的救助和支持
注释:蜗牛角上三千界,云月溪山共一家。 既然这样,我也没有地方躲避,不如随遇而安,接受一些吧。 “蜗牛角上三千界”是说蜗牛角上有三千个界,这是比喻人世间的纷争。而“云月溪山共一家”则是说云、月、溪、山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既尔业缘无避处,不如随分纳些些”是说既然人世间的纷争无法避免,那么不如随遇而安,接受一些。这里的“业缘”指的是因缘,即因果和因缘。 赏析
注释: 1. 示善友:对好的朋友。 2. 此段:指心地。 3. 本来:原本,本性。 4. 无向背:不受外界影响。 5. 要须:一定要。 6. 坚猛力行持:坚定不移的执行。 7. 金刚正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简称“金刚”),佛教语,即“如来藏”。《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于一切法上起憎爱。”此乃禅宗所强调的顿悟。此处用来形容佛性。通身是,全部显现出来。 8. 万境:各种境界、境况。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