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珙
注释:佛祖传授佛法,没有多少子女;祖师传授技艺,如同大海一样深。 昨夜刮起西风,撼动了门扇,天亮之后却找不到痕迹。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前两句以佛教的无我为喻,表现了祖师传授技艺之深广,以及其弟子们对技艺传承的重视。后两句则运用自然现象来隐喻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技艺传承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无我”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其全诗如下: 送权侍者游洞庭 七十二峰波面出,卢公去后石屏存。 高歌数曲游三日,图画又添僧一尊。 注释与赏析: - 诗句1:“七十二峰波面出,卢公去后石屏存。” 解析:这句诗描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七十二峰"形容洞庭山众多、连绵起伏的景象;"波面出"则描绘了湖水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波光的情景。"卢公去后石屏存"中的"卢公"可能是指唐朝名臣卢纶或卢鸿
注释: 1. 人言不是面通红:指人的言行不应该像红脸一样让人误解,应该真实、坦诚。 2. 此病流来自劫空:此病指的是某种疾病或困扰,劫空则表示这种困扰来自于内心的空虚或混乱。 3. 拈出洞山三顿棒:指的是从禅宗的洞山那里学习到了三顿禅棒,这是一种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三顿禅棒来体验生活的苦乐,从而悟透人生的真谛。 4. 慈明老汉得黄龙:慈明老汉指的是慈明禅师,他得到了黄龙禅师的指点
注释:布毛吹起,就明白了道理;没有吹起布毛,怎么明白道理? 三三九九八十一,云门大师有抽顾。 译文:布毛吹起,就明白了道理;没有吹起布毛,怎么明白道理? 三三九九八十一,云门大师有抽顾。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布毛吹起便悟去,未吹布毛何不悟。"这句话意味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三三九九八十一,云门大师有抽顾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第一句:“一夏工夫打不彻” - 诗句释义: 夏天的功夫(时间)似乎难以彻底改变或消磨什么。 - 关键词注释: "一夏"指的是夏季,"工夫"表示时间,"打不彻"意味着无法完全改变或消磨。 2. 第二句:“百千亿劫不消磨” - 诗句释义: 即使有无数的劫数,也无法消磨掉任何东西。 - 关键词注释: "百千亿劫"是佛教用语,表示极长的时间和无数世的轮回
【注释】 1.到中山宝首座房:即“到中山寺拜见和尚”。 2.岩房:指僧人居住的山房。 3.经案:佛经。 4.五十馀年如此过:指自己一生坎坷,历经磨难。 5.道人:指佛教徒。 6.心:指世事纷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拜访中山寺时所作的。首句写山房的寒冷,二、三两句写自己五十馀年的坎坷经历,末一句写自己对世事的漠然和淡泊之心。 此诗开头两句,就写出了作者所见到的山房之幽冷和自己的凄清之感
解析与译文: 永藏主,即僧永藏,他是雁荡山的一名僧人。他因疾病来到此地求法,希望从寮主那里获得一些教诲和帮助。 1. 老来自病救不了: - 注释:这里“自病”指的是自己的疾病或困扰。 - 赏析:反映了永藏内心的无助感,他意识到自己的疾病无法得到根治,暗示了其困境和求知的紧迫性。 2. 佛病祖病孰能排: - 注释:这里的“佛病”和“祖病”暗指佛教和道教的教义或修行中的问题。 - 赏析
注释: 参禅:禅宗修行方法之一,指参悟佛理。只要:只需。见得尽:领悟得彻底。障碍:阻碍。六个门头:佛教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修行方法。长日开:终日开放。声香味触常三昧:梵文音译的佛教术语,意思是“声闻”和“色界”中的修习者所要追求的禅定境界,也即“禅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禅宗修行者追求禅定的境界。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参禅的过程就是不断领悟佛理
注释: 1. 黄檗(bó):指黄檗山。黄檗,姓杨,名智,五代时人,后为禅宗五祖,是禅宗的开创者之一。 2. 睦州:指睦州的僧人,他们被黄檗三度打至临济寺,受了很多苦。 3. 儱侗(lǎn dòng):形容大而无当,这里表示时间长久,没有今古之分。 4. 猛将:比喻勇猛的战士。 赏析: 这首诗以黄檗山和临济寺的故事为主题,描述了睦州僧人在黄檗山接受三次打临济的经历,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赞美
【注释】 ①清藏:即“清凉”,指净土;归乡省亲,佛教语,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②割爱:舍弃爱欲。 ③娑婆:梵语的译音,意译为现世,也指人世间。 ④皮囊:佛教语,指人的躯体。 【赏析】 《清凉集》卷七有一首题作《归乡颂》的偈语说:“归乡心切,念佛力强。”这首诗是作者的归乡颂歌。诗中表达了他归家时那种虔诚的心情。 “入我门来先割爱,胡为旧路又重行?”诗人首先表达对净土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