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衍
雪中登垂虹亭 投槌江边雪满头,玉虹千尺要诗酬。 诗成上马谁同说,说似亭前两白鸥。 【注释】 投箠:投下木棒。箠,短棒。 垂虹亭:《吴郡图经》载:“在苏州阊门外五里,旧名西施殿。吴王筑此观以娱西施,故又名姑苏台。”《太平寰宇记》引《吴录》:“台高百尺,有垂虹桥。” “投槌”句,言诗人投下木棒于水,激起涟漪,于是乘兴而来。“千尺”句,写垂虹桥的雄伟壮观。 “诗成”二句,言诗已成,欲上马而归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解答时需要对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准确的把握,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本题中第一问“金针”指七夕节时妇女结彩缕为牛郎织女相会的象征;“玉搔头”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第二问“月落河倾”指月亮落下
【解析】 此诗的首句是“孤山访梅不遇简知己”,结句是“敝却貂裘尚未归”。这是一首七绝,作者通过描写诗人在孤山上访梅不遇的情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知遇的渴望之情。 【答案】 译文:我带着客人去寻春踏过旧堤,雪的芳香、云的清冷锁住了双扉。隔墙应是梅花笑,敝尽貂裘还没有回家。 注释:孤山:杭州西湖中名胜之一,位于西湖南端,三面临水
诗句释义: 1. 叠叠沧波隔乱山, —— 此句描绘了江水层层波浪与远山相隔的景象。"叠叠"形容波浪层叠,如同山峦重叠;"沧波"则指苍茫的水色;"隔"是分开的意思,表明江水将乱山分隔开来。 2. 白鸥飞去复飞还, —— 描述了白鸥自由飞翔的场景。"飞去"表示白鸥的飞翔动作;"飞还"意味着白鸥再次返回。 3. 吟边好思无多子, —— 表达了诗人在吟咏之际的美好思绪。"吟边"指的是诗歌创作的环境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九日重阳节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豪放不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首句“倒尽鸱夷酒更沽”,描述了诗人将旧酒一饮而尽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这里的“鸱夷”指的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倒尽”则暗示了诗人饮酒的速度之快,仿佛要将忧愁全部倾吐而出。 次句“西风吹兴渺江湖”,诗人以西风为引,抒发了自己对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秋风起时,江水浩渺,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自由与畅快
【注释】 秉烛西园事已非:秉烛,手捧蜡烛,指夜晚;西园,指好友的住所;事已非,往事已成空。 更堪中酒落花时:中酒,饮酒过量;落花时,即落花时节;时,名词用作状语。 隔帘燕子偏饶舌:饶舌,多嘴;帘,窗户上的帷幔。 不管春愁倦作诗:不管,不理会;春愁,春天的忧愁;倦,疲倦;作诗,写诗。 【赏析】 这首小令以“事”字领起全篇,首句点出“事已非”,是说昔日之事已经过去,不再存在了。第二句承上,又点“酒”
【解析】 本首诗写立春的习俗。首句“蓼滴辛盘色斗鲜”,写立春日人们吃立春面、用辛盘,以驱除疾病。“已将春到酒尊前”一句,点出立春的主题。“金幡不用吴娃祝,自唱新词插鬓边”,写立春时不用吴娃唱歌,而是自己唱着新词来迎接春天的到来,表现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自唱新词插鬓边”,突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答案】 (1)蓼叶初生,颜色鲜明,犹如辛盘上的食物一样。
湖边 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 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 注释: 湖边:在湖边的某个地方。 要寻红紫醉年华:想去寻找春天里鲜艳的花朵,以此来享受春天的快乐。 东风合与春料理:春风像是一位善于料理的厨师,它把春天的生机和活力都巧妙地融入了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 忍把轻寒瘦杏花:忍受着寒冷的风,看着那些瘦弱的杏花
霜梧桐 栖息在凤凰枝头的树叶轻,井边篱笆也正关情。 晚上即使有西风经过,一片秋声也不能做成。
雁奴 断沙残汐葑田枯,寂历寒烟卧雁奴。 飞起不知何处落,数声蓦忽隔黄芦。 注释:断沙、残汐、葑田、寒烟、卧雁、奴,都是对雁群的修饰,形容它们飞翔的样子。数声、黄芦苇,都用来描绘远处传来的雁鸣声。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群大雁在寒冷的夜晚飞翔的情景。首句写雁群在荒废的田埂上栖息,次句写雁群在冷清的寒空中飞翔。第三句描写大雁飞得高远,无法确定它最终会落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