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注释: 1. 说:这里指“明教”教义。 2. 炳然:光明的样子。 3. 回澜:回旋的水波。 4. 屹亭亭:耸立在湖边。 5. 磨崖石:摩刻在岩石上的铭文。 6. 尊僧篇:指尊僧的诗文,尊僧即指明教的僧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明教塔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首句“如说而行炳日星”,意思是说:如果明教教义如同太阳和星星一样明亮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风幡影里眼麻迷”:“风幡影里”指的是在风中摇曳的风幡,“眼麻迷”形容眼睛因为看得太久而感到迷离或迷惑。这里可能表达了一种对某种景象或事物的过度专注或迷恋,以至于忘记了周围的环境。 2. “为是知音却不知”:“知音”在这里指的是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人。这句话可能是说,虽然有人(即“知音”)能够理解我(即“为是”),但是这个人并不真正理解我(即“却不知”)
苏溪牧护坐禅岩 苏溪:即浙江钱塘江下游一段,古称“浙江”。苏溪,指浙江的一条河流。 牧护:即“牧竖”,古代牧童。 坐禅岩:即“坐禅石”,指一块平坦的石头,供人静坐冥想之用。 当机突出鸭吞螺,奈此悬崖峭壁何:在岩石上,忽然跳出一只鸭子张口欲吞,面对险峻的山崖,却无可奈何(因为山崖太陡,无法容鸭下)。 等是苏溪蹲坐处,且非苍桧影婆娑:此处指的是一个地名或地名的一部分,意为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蹲坐的地方
【注释】 1. 石火:指石头烧成灰,比喻极短的时间。电光:指闪电。出没:出现、消失。2. 崖崩:山崖崩塌。3. 放行一步:放开一条道路。还知不:知道不知道。4. 佛是:指的是佛的本尊,也就是释迦牟尼。5. 西天:佛教称印度为西天,这里泛指西方。老比丘:指佛。6. 此诗是作者对佛祖的颂扬诗。 【赏析】 此诗描绘了佛祖的形象。首句“石火电光中出没”写佛祖在时间面前显得渺小无力
【注释】 烹:烧火。 金炉冷:指炉火不旺,温度不高。岁华:年华。 此地:指诗人曾经居住的地方。 借路行:指借路而行。 寒雁:指秋雁。 葛藤芽孽:指植物的嫩芽。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故乡时所作。诗的前两句是说:炉火不旺,炉温很低,这冷清的景象与一年一度岁暮之时相似,而当年曾借路而行的故地,也早已荒芜了。后两句是说:秋风中,沙头起起了阵阵雁鸣,似乎告诉人们,又是一年过去了;那满河滩上生长着的草木
注释:水庵生缘 一宿分明不易投,老拳要觅死冤仇。 不应荒却娘生也,自是无人敢出头。 赏析:这是一首写女子被抛弃后的痛苦和愤怒的诗。首句“一宿分明不易投”,意思是女子在水庵中度过了一夜之后,仍然无法摆脱被抛弃的命运。次句“老拳要觅死冤仇”,表达了女子对抛弃她的男子的怨恨之情。三句“不应荒却娘生也”,意思是女子不应该因为被抛弃而荒废自己的一生。最后一句“自是无人敢出头”
注释:稍硬风头早已乖,更归暖处自沉埋。翻令千古成踪迹,枉吃罗山白饭来。 释义:稍微强硬的风头早就违背了,反而回到温暖的处所自己埋藏。反而让千古成为踪迹,白白地吃了罗山的白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自然现象——霜降后天气变冷,植物上的露水融化。诗人用“稍硬风头”、“更归暖处”来形容霜冻前和霜冻后的天气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指出有时候顺应时势
丹成于太初之先,道济乎后地之极。 负勋名阀阅之寄,忘生长富贵之习。 时行时止,无固无必。 操须弥之笔,亦难写此圭璋之质
田园稔久已荒芜,归去来兮自荷锄。 眼底悠然见无见,黄花岁岁状难如。
难将得丧动天常,儋耳安然似玉堂。 来往借书仍借笠,不知雨步瘴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