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注释:澓首座出世,指雪窦山的僧人。老气如虹久屈蟠,意思是老气纵横,久已屈居人下。把茅容易入深山,意思是把茅草轻易地放入深深的山中。长庚未话先肠断,意思是长庚还没有说话就已经让人心碎。冷债如今要得还,意思是现在终于可以偿还过去的债务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雪窦山僧人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诗。首句“澓首座出世上雪窦”,描绘了雪窦山的僧人形象,他们虽然生活在世间,但却有着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注释】 西风吹雨满吴天:西风阵阵吹打着,雨水洒满了吴地的天空。 不犯竿丝一钓船:连一根竿丝都没有,连一个钓鱼的船只都没有。 寂寞要贪香饵味:我独自一个人寂寞无聊,想要贪图香饵的味道。 江湖浮动几蓑烟:江水在江湖中飘浮着,飘动着几片烟雾。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渔翁生活的诗。诗人借渔翁之口抒发自己的感慨。前两句描绘了渔翁的生活环境:西风吹打,雨打吴天,而渔翁却一无所有,连一根竿丝、一叶扁舟都不占有
【注释】 破晓:天刚亮的时候。汲清泠:用瓦瓶取水煎茶。石鼎移来:将石鼎移来烹茶。万壑松风:指山间的松林发出阵阵清风。一啜:饮一口。双袖:袖子,代指双手。笼:笼罩、包围。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清晨到惠山上煎茶的情景。首句写汲泉煎茶,以“瓦瓶”“破晓”点明时日;次句写移石鼎于新泉旁,以“石鼎”“坏砌”点明地点;三句写煎茶时,以“松风”“一啜”“自笼”点明动作和环境。最后一句写煎茶完毕
布袋和尚(原名道济)是唐代僧人,俗姓周,法号德明。他一生坎坷,曾流浪于杭州、苏州等地。公元89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他来到苏州灵岩山,在山上结庵定居。他在灵岩寺坐卧、行走时都带着一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这首诗是诗人为布袋和尚的石像所做。 布袋脚迹石上现:布袋和尚坐卧、行走时都带着一布袋,这袋子就是他的坐具。 名与长江万古流:布袋和尚的名号“德明”和“道济”都是流传千古的。 当时狼藉若为收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山中夜景的五言诗。 鳌山接待: - “鳌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指海中的巨龟,常用来比喻高大、稳固的建筑物或景象。在这里,鳌山很可能指的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山峰,象征着高峻和坚固。 到得安眠饱饭中: - “到得安眠饱饭中”意味着诗人到达山顶后,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满足的状态。这里的“安眠”和“饱饭”都是字面意思,分别表示了休息和饮食。 东西南北路头通: -
【注释】 1. 灵叟:指诗人自己。灵,通“灵”。叟,老年的人。 2. 蜀:四川。 3. 半生清苦衲无畦:半生清贫苦楚,衲(nà)子,僧人的衣服。畦,田畔的沟渠。 4. 莎庭积雪知:莎庭即庭前草地,积雪指雪白的地。莎,一种草名。 5. 眼带东南海色碧:眼睛带着东南大海的颜色青碧。 6. 莫和烟雨看峨眉:不要在烟雨蒙蒙的时候去观赏峨眉山。 【赏析】 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诗,通过写自己的境遇和感受
【注释】 鄙人:自称。菁山:在今四川剑门县东,有一座山叫菁山,是道教名山之一。庵:小房子,和尚道士居住的地方。“粪火”指柴草堆。“蹲鸱”(tūnqiú)即芋头,俗称“母芋”,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传说唐玄宗时有人献此物给杨贵妃,杨贵妃食之甚欢,遂赐给杨国忠。“九重香”指皇家的香气。钟声:寺中撞钟报时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到菁山,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
注释: 历观嘉泰与开禧,禅苑宗坛更有谁。 这句话的意思是:纵观嘉泰年间和开禧年间,禅宗寺院的宗堂又有谁能比得上呢?这里指的是在这两个时期中,没有哪个禅宗寺院的宗堂能与题谯庵相比。 修竹苍松凛寒色,一如问道冷泉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大挺拔的竹子和苍劲的松树散发出一股股寒气,就像我在冷泉寺问道求教一样(指寻求佛道)。这是诗人对题谯庵景色的描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题谯庵后有感而作
注释: 闻名见面不须论,枉到防风县外村。 强半春光烟雨里,分明闭却柏山门。 译文: 听说你名声很大,不必多言,我已经来了。 我大半时间都在春天的烟雨中度过,现在才来到防风县外的村庄。 这里分明就是柏山,但是被你紧闭的大门挡住了
【注释】:韬光庵:指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一座寺庙。木犹存腹半空,唐木犹存意为:唐代的树木仍然存在于半山腰。苍崖苔是旧时封:苍崖苔藓覆盖着古老的岩石,仿佛是古人留下的封土。云随十乘归伊洛,月照年年湖上峰:云彩跟随仙人乘坐的车辆飞向伊水和洛水汇合的地方,月光照耀着每年都会出现在湖面之上的山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一座寺庙——韬光庵的景象。首句“唐木犹存腹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