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辟
【注释】:初日光回,天尚暝:早晨的阳光已经照到了天上,但是天还没有亮。光是太阳的光线,“暝”是指天色昏暗。暮潮声,天将明时分的潮声:傍晚时的海潮声,潮水在退去,声音也渐渐远去。落地先秋:海潮声传到地面的时间比听到的时间要早。 【赏析】:此诗描绘的是日出时海上景色的变化过程,从“初日光回”到“落地先秋”,形象地刻画了海边日出时的景象变化。 “初日光回天尚暝”,诗人以“初日”指代旭日东升之时
【注释】 卷:翻腾。几席:指几案,供人坐卧的器具。沙填:沙土填充。险:地势险阻。变:转变。桑麻:泛指农事。 【赏析】 此诗描写了大潮卷起乱峰横于几案之上,沙土填塞着险要之地转成一片桑麻的景象。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画面,大潮翻滚,乱峰如林,它们横陈在几案上;而沙石淤积,险峻的山势则变成了一片桑麻之地。这两句诗通过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大海的浩渺
注释:久已厌倦京城的黄尘,如今寄居海边的一个州县。 赏析:诗人在经历了官场上的浮沉后,决定远离繁华的京洛之地,来到海边州做一个小小的官员。诗中流露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生活、新环境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五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游山门呈知府大卿 2. 欲窥心已惊:想要探求内心的奥秘,却感到害怕。 3. 暂进足还却:暂时前进的脚步又退回了。 4. 不探骊珠渊,安得长生药:如果不深入探索真理和智慧的源泉,怎么能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物呢? 5. 又上齐云亭,诸山露崖崿:又登上了齐云亭,周围的山峦露出了悬崖和岩石。 6. 或涌如波涛,或沸如鼎镬:有的像波涛汹涌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游山门的感慨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以下是逐句释义: 蠢蠢尘中人,回首重惭怍。 屈曲归杜迁,复结三天约。 傍楫清溪行,万象皆洗濯。 石苔散青丝,玉笋解新箨。 路回滩流淙,洒面散雨雹。 鱼禽遂天性,浮沉随饮啄。 行行明镜中,两岸翠如幄。 停桡到妙显,洞府谁开拓。 我知巨灵斧,神妙止一削。 狻猊俨守卫,琼瑶出追琢。 幽兰香自知,褊茗甘可嚼。 老木卧深坞,不肯就工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句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理解。首先明确“涟漪洞”是这首诗歌的标题,然后逐句解读即可。 (1) “五门高险势摩天,洞底清泠泻碧涟”,意思是:五座山门地势高峻险阻直通云霄,洞口清澈凉爽如碧水流淌。“五门”即五座山门,“高险势摩天”形容这五座山门地势高峻险阻,直通云端,给人以巍峨耸立、直入云霄之感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游山门的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春风到宛陵,太守遇康乐。 这句诗描述了春天的风拂过宛陵的情景,太守在这里遇到了康乐。 隐几坐高斋,清风媚林壑。 诗人在高高的书房里静静地坐着,清风拂过山林,让人心旷神怡。 语我诸峰峦,道人古栖托。 诗人向道士询问诸峰峦的情况,道人表示自己曾在古时隐居于此。 幽潜远江汉,秀耸类衡霍。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 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注释: 1. 文脊山:指文脊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 2. 姓已逃:指隐居。 3. 江城:指江城郡(今江西江州),是南齐的都城。 4. 司马:指南朝梁武帝萧衍,字彦达,小字司马,他在建康曾作过“鼎”(帝王所用),故称“窥鼎”。 5. 秦人
灵岩 泉石平生性所耽,谢公延我到东南。 红莲幕下烦佳客,文脊山中访旧岩。 剪竹扫花寻鸟道,扪萝随衲问龙潭。 图经未尽幽潜事,待向仙家起玉函。 注释: 1. 灵岩:指庐山的东林寺。 2. 泉石:指庐山上的泉水和石头,这里泛指美丽的自然景色。 3. 谢公:指南朝宋人谢灵运(字玄晖),他曾担任过东晋和宋朝的官职,被后人尊称为“谢公”,在这里指谢灵运。 4. 东南:这里指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进行赏析。 “世无丹青人,为我一图貌”,诗人以“丹青”自喻,说明自己虽然有高超的艺术才华,但却得不到赏识,只能为他人作画。这两句是说:世上没有能画好我的人的,请你们帮我画一幅像吧。 “试作山中吟,高情寄鸾鹤”,诗人说自己要试着在山中吟咏,用这种高尚的感情来寄托于鸾鹤等仙禽异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