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
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注释:
- 文脊山:指文脊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
- 姓已逃:指隐居。
- 江城:指江城郡(今江西江州),是南齐的都城。
- 司马:指南朝梁武帝萧衍,字彦达,小字司马,他在建康曾作过“鼎”(帝王所用),故称“窥鼎”。
- 秦人: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开垦南山北坞,种植果树,使当地成为“桃林”的典故。
- 海上音书:指音书中断。
- 洞中吟啸:指隐居的生活情趣。
- 鹿裘:指隐居时穿的鹿皮裘。
- 虚词:指无实意的话,多用于自谦或表示谦虚。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瞿硎先生的仰慕和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文脊山中的隐居生活,后四句写怀念瞿硎先生的情怀。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瞿硎先生的敬仰之情。
首联“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意思是说:隐居在文脊山中的人们已经逃离了世俗的纷扰,而江城的文人则在争相赞美那位才华出众的人。这里用“姓已逃”来形容隐居者的超脱和自由,用“江城争美少微高”来形容江城的文人都在追求高雅的境界。
颔联“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意思是说:应该知道司马氏(指梁武帝)曾经窥探过鼎器的形状,因此就模仿他的样子去种植桃花。这里的“司马来窥鼎”指的是梁武帝曾到访文脊山,对那里的山水风光非常欣赏,留下了许多佳作。而“便学秦人去种桃”则是指梁武帝曾在文脊山种过桃树,这些桃树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景观。
颈联“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意思是说:海上传来的消息如同断线的鸿雁,而洞中的生活则如同猿猱相伴一样自在。这里的“音书”指的是书信往来,“断鸿雁”则是指书信中断,无法传递信息。而“洞中吟啸伴猿猱”则是形容洞中生活的乐趣和自由自在。
尾联“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意思是说:谁能了解瞿硎先生的志向?却只能把那些虚言和空话当作寄托。这里的“鹿裘”指的是隐居时的服饰,“先生志”则是指瞿硎先生的意志和抱负。而“虚词倚伏滔”则是指那些空洞无物的话语,只能让人产生虚幻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瞿硎先生的仰慕和怀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瞿硎先生的敬佩之情。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