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注释】: 1.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 - 返回源头,不必再向远处寻找。 2. 欲求真解脱,端坐自观心 - 想要寻求真正的解脱,就应当端坐在自己的心中观察。 3. 本无一物住 - 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的或永久存在的。 4. 何处觅知音 - 如何去寻找能够理解你的人? 5. 但随心处所 - 只跟随自己内心的感觉和意愿去走。 6. 莫言有路通天 - 不要认为有一条路可以直接通向天空。 7. 但随缘度日
注释:独自居住在山野,茅草屋顶草屋安。熊罴在山林中嬉戏,鸟儿与飞鸟一同来吃饭。 赏析:诗人描绘了自己隐居山林的生活,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注释:独自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为何还要如此辛勤劳作?翘首期盼着回归本性,坚守节操,遵循真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他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抒发了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同时,他也强调了自己坚守节操、遵循真理的决心,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还源去,说易运心难。 般若无形相,教君若为观。 注释与赏析: 1. 还源去: - “还源”一词在佛教中指回到最初的状态或源头。这里指的是从世俗的纷扰和执着中抽身出来。 - “去”表示离开或结束的意思。 2. 说易运心难: - “说易”在这里指的是理解佛理、佛法。 - “运心”则是指内心活动,修行过程中的心念和思想。 - “难”表达了理解和实践这些教义的难度。 3. 般若无形相: -
还源诗十二章 其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注释:返回本源,去除一切杂念,内心变得不可思议。即使志向很小,也能成就伟大事业,就像芥子中能容纳须弥山一样。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禅师傅翕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的一种理解和追求。诗人通过“还源去”这一动作,强调了回归本源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回到最初的状态,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在诗中
【注释】 还源诗十二章 其十:指《还源吟》中的第十首。三三昧:即三三行,佛教语。指修行到第三阶段,称为三三行位,又称三三行定、三三行解。安住:安心于某种境界。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修行成果的偈子。此偈以“还源”二字为纲,分述心性不沉浮之修行果地、安心于三三行位,及万行俱圆。 “还源去,心性不沉浮。” “还源去”,意谓回归本源,返归于道。“心性”,即佛性,指本性。佛教认为人的心性是清净的
还源诗十二章 其四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 涅盘生死是,烦恼即菩提。 这首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傅翕之手。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死亡和修行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还源去:回归本源,追求真理。这可能意味着回归到最真实、最根本的状态,去除所有的杂质和干扰。 2. 触处可幽栖: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这里的“触处”指的是随时随地
以下是对《还源诗十二章 其五》逐句的翻译: 1. 注释与赏析: - 注释:《还源诗十二章》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五篇,主题围绕“还源”和“法性”。全诗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情感,追求真理和内在本质的思想。 - 赏析:诗中强调了在面对世界时,应当遵循自然之理,不应被个人情感所左右。通过“依理莫随情”,诗人呼吁人们应摆脱外界影响,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晰。此外,诗中也提到了“法性无增减”
【注释】 还源:归还原处。还源诗:指《坛经》。十二章: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为禅宗六代祖师惠能的著作,共分十部分,每章有颂文,故称“还源诗十二章”。次第求:依次寻求。法性(佛教语):佛法的本质。无前后:没有前因后果。一念:一个念头。时修:随缘而行,随时而修。 赏析: 此章是《坛经》中的重要篇章之一,讲述了“顿悟”的道理。所谓“顿悟”,就是不须经过漫长的修炼和等待,就能立刻领悟到佛法的本质。
注释: 还源诗十二章 其三:返回自然,想要寻求般若的智慧。 但息是非心:只有放下是非之心。 自然成大智:自然而然就能成为大智慧。 赏析: 这首诗是《还源诗》的第三章,诗人以深邃的禅意和哲理,表达了对般若智慧的追求。 首句“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中的关键词是“还源”,即回归本源、回归自然。诗人希望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纯净,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而“般若”则是佛教术语,意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