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注释】 1.还源:回归本真。 2.去:离开。 3.解脱:摆脱束缚,超脱尘世。 4.无边际:无边无际,没有限制。 5.和光:指自然现象中的阳光、月亮等,与物同化而不失其本质。 6.物:万物。 7.如空不染世:就像虚空那样,不受世俗的污染。 8.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返璞归真的追求。诗人认为,人应该像阳光和月亮一样,与万物同化而不失其本质,不受世俗的污染
十劝 其十 劝说你,要修行啊,要抓紧时间。 一旦命终入黄泉,父娘妻子都徒然流泪哭泣。 注释: 1. 劝告(jiàng):对人提出善意的规劝;恳切地劝告。 2. 须在急:必须抓紧时间。 3. 命尽:死。 4. 黄泉:地下的泉水。古代传说,阴间有一条黄泉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劝告人们要抓紧时间修行、珍惜人生的诗歌。首句“劝君十”,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劝诫之意,希望读者能够及时醒悟,抓住机会,好好修行
注释:还源诗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分为十二章。第一章讲述了还源的过程和生死轮回的解脱。 译文:还源去,生死涅盘齐。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佛教中的还源思想和对生死轮回的解脱追求。还源是指回到本源,脱离一切烦恼,实现心灵的宁静。生死涅盘齐是指生死轮回的境界,涅盘是涅槃的意思,代表着超脱生死的境界。这首诗强调了内心的平等和对法性的觉察
诗句释义: 《四相诗·其四·死相》: 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 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 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1. 注释与译文: - "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这两句描述了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精魄(生命的灵魂)离开了生活的道路,而“游魂”则进入了死亡的关口。这里的“生路”和“死关”,分别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结束。 - "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情感的理解掌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自己要回答的内容。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效果,注意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作答。首先,“劝君二,夫人处世莫求利”一句,作者劝告人们不要追求功名富贵,因为一旦追求就会像那蓬草一样,转瞬即逝。其次,“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意思是说,即使短暂的得到了名利,也会很快被世人遗忘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意象的意思进行推断。如:七,即七律,是唐代绝句的一种形式,与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不同。 “劝君七,万事无过须实”意思是劝你写七律(七绝句),万事没有过错,只有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朝三暮四不为人”意思是早上三天晚上四天不能做人了。 “此理安身终不吉”意思是这个道理用来安身终归是不吉利的。 【答案】
这首诗的原文是:劝君八,吃肉之人真罗刹。今生若也杀他身,来生还被他人杀。 注释:劝君八,肉食者,即吃肉的人。罗刹,古代传说中吃人肉的恶魔。今生若也杀他身,来生还被他人杀,意思是说,今生杀了他的身体,来生还会被他人所杀,这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贪婪、残忍本性的批判。他认为,那些吃肉的人就像是恶魔一样,不仅伤害了别人的生命,还会在来生再次遭受同样的惩罚
【注释】: 劝君九(“九”指佛教中所说的九品地狱,即三恶道):劝导你到极乐世界去。 天堂地狱分明有(极乐世界和三恶道是明明白白的):极乐世界和三恶道是有界限的。 莫将酒肉劝僧人(不要给僧人送酒肉,因为僧人不喝酒肉):僧人是不饮酒肉的。 五百生中无脚手(在五百个生命里没有手脚):指僧人。 【赏析】: 本诗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以辛辣的语言批评了僧人的贪吃、酗酒等恶劣行为
【注释】 劝君:劝你。四,指四方、四面八方。修善事:做好人好事。委:托付。前程:前途。何处:哪里。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劝告人们要努力地做点好事。不要以为年轻力壮就只注重自己的外表打扮,而忽略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诗中强调了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的外表,更在于他的行为和对社会的贡献。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一种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劝诫你第五次,要深思地狱的苦难, 眼前的富贵只是暂时的装饰,很快就会消失。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死轮回的感慨。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告诉人们不要贪图眼前的荣华富贵,因为这些都是短暂的,终将归于尘土。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深刻认识,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思想在佛教中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