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注释: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 昼夜六时常念佛,勤修三宝向伽蓝。 译文: 人生在世,能够拥有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应当感到惭愧。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应该时刻念佛,勤奋地修行三宝,朝向圣洁的佛教净土——伽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劝诫世人要珍惜生命、虔诚修行的诗歌。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诗中强调了人身难得、应该感到惭愧的道理
这首诗的内容大意如下:有一位僧人询问大士(指佛陀)是否不在家,大士回答说:“不敢住家不敢出家。”当这位僧人再次询问时,大士又为东乡侯(即夏侯玄)题写了两首诗,每首都说理要。其中第二首的注释为:法相并无双,恒乖未曾各;沉浮随不随,摇漾泊无泊。 赏析:《法相并无双》这句诗的意思是:佛法的道理并没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始终如一,没有变化。这里的“法相”指的是佛法中的道理、教理
注释:劝诫你六,第一不要食用众生肉。如果是菩萨化身而来,或者是生前的亲戚朋友。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强调了素食的重要性。诗中通过对比和假设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众生肉的来源,既可能是菩萨化身,也可能来自亲人朋友。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哲理又充满情感,使读者在思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慈悲之心
注释:不要贪心地追求名利,看那鱼儿在水中嬉戏。只是因为它被渔网所困,所以才会挣扎。 赏析:这首诗以鱼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贪心、痴心的批判和警示。首句“不须贪”是全诗的主旨,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贪恋名利;次句“看取游鱼戏碧潭”,以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内心的欢愉和自由;第三句进一步揭示出人们的贪心本性,即“只是爱他钩下饵”,他们之所以贪心,是因为受到了利益的引诱,如同鱼儿被渔网所困一样
【注释】 瞋:发怒。紫磨身:指菩萨的法身,即身如紫磨金。端严:庄重威严。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必发脾气,如果发脾气就能招来地狱之灾。只要保持冷静、镇定的定力,就能降伏烦恼和妄想,使自己的法身如同端庄庄严的紫磨金一般。 诗中“贪嗔痴”三字,是佛教语,分别代表“贪心”、“愤怒”和“痴迷”。这里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要努力保持冷静、镇定的心态,以消除内心的困扰。
贪嗔痴 其三 不必过于痴迷,痴迷被无明六贼所欺骗。 恶业是自身心中所造作的,无知愚蠢却披着畜生的皮毛。 注释: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惠能,他是中国禅宗五祖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1. 贪嗔痴:这是佛教中的一种精神状态,代表人的欲望、愤怒和无知。 2. 不须痴:不必过于痴迷,过度的痴迷会导致人们陷入困境。 3. 痴被无明六贼欺:痴迷被无明六贼所欺骗,无明六贼是指烦恼和六尘。 4.
【译文】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密。 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注释:十劝其一。劝告你第一件就是专心常念“波罗密”。 勤修六度:修行六种主要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向菩提:即追求佛陀的觉悟之道。五浊三涂:意谓世间充满五种污染(指五欲之垢)和三种烦恼(指三毒)。自然:自然而然地。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高僧道世所作的《法苑珠林》卷五十一的“十劝”之一。诗中劝告人们修行佛法
注释: 忽染沈痾疾,因成卧病身。突然染上重病,因此成了卧病在床的人。 妻儿愁不语,朋友厌相亲。妻子儿女忧愁不说,朋友也讨厌和我亲近。 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形容痛苦到极点,连全身都在抽搐,呻吟声传到邻居都听见。 不知前路险,犹向恣贪嗔。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么危险,但仍然放纵自己的贪婪和愤怒。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病中所作,通过描述自己卧病在床的痛苦,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人生道路的担忧
注释: 脱俗如不似,束缚中无比。若能领悟三菩提之道,就能达到真正的解脱与自由,成为无上正道的主宰。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中的一首偈颂,讲述了出家与在家修行的不同之处。 “有沙门问大士那不出家答曰不敢住家不敢出家尔时”。这里的“沙门”指的是佛教徒,而“大士”则指的是高僧或大师。这位沙门向大士询问是否应该出家修行,大士回答说,他不敢说自己已经出家了,也不敢说自己还没有出家
【注释】 四相诗 其二:指唐玄宗时四位宰相张九龄、裴度、李林甫和姚崇。 览镜容颜改:照镜子看自己的容貌,已经变得苍老。 登阶气力衰:登上台阶的时候,体力已经衰弱。 咄哉今已老:唉,现在已经老了。 趋拜礼还亏:趋拜的礼节已经不如从前了。 身似临崖树:身体像悬挂在悬崖上的树木一样摇摆不定。 心如念水龟:内心像乌龟一样被思念折磨着。 尚犹耽有漏:仍然沉迷于世俗之乐。 肯学无为:愿意学习无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