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瑞隆
【注释】 制观梅服 其三:这是一首咏物诗。“观”是观看、观赏的意思,“梅”指梅花,这里借梅喻人,暗指诗人自己。“服”指衣饰,这里借代诗人的服饰打扮。首句写诗人观赏了梅后,对家乡梅花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次句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认为它自有一番不同凡俗的情趣;末句写诗人对梅花的喜爱,觉得它给人们带来的清福,年年为谁所开? 纷纷车马折花来,此俗吾乡自有梅。 纷纷:纷至沓来的意思。 车马
【注释】 1. 从来:从开始到结束,指时间之长。 2. 喘月度年华:形容时间过得很慢。 3. 六月羊裘上钓槎:六月的天气很冷,穿着羊皮衣去钓鱼。 4. 独此:只有这一个,这里是指冬天。 5. 多送暖:多给温暖。 6. 象梅花:像梅花一样清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冬日钓鱼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冬天的喜爱和期待。 首句“从来喘月度年华”
【注释】 立春日: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郊行:在郊外游览。偶成:即兴之作。霏霏烟雨泛平田,万壑空蒙在眼前:形容春天的景色。霏霏烟雨,指细雨蒙蒙;万壑空蒙,形容山中雾气缭绕,景色模糊不清。 水碧山青浑不断,风光今日是新年:形容眼前的景色清新秀丽,宛如新春一般。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春雨濛濛、山川秀美的自然景观图。诗中运用了“霏霏烟雨”
【注释】 ①制观梅:指以梅花为题材的刺绣。观,观察。②世外装:指绣制的梅花装在衣领上。 ③田舍气:指朴实无华。④防薰着麝芸香:指绣制的梅花有防蚊虫叮咬的作用。⑤麝芸香:一种植物香料,用在衣物中可以驱避蚊虫。 【赏析】 吴丝清迥玉生光,裁作观梅世外装。粗拙未妨田舍气,独防薰着麝芸香。 这首诗是一首刺绣诗,诗人以“制观梅”为题,描绘了一幅精美的刺绣图景。首句“吴丝清迥玉生光”
【注释】 1. 灯夕:即元宵节。杂咏:泛指各种诗歌。 2. 玉轮:月亮。珠箔:珠帘。 3. 青牛:传说中西王母乘坐的神兽,此处借指月亮或明月。 4. 少女:这里指天上的仙女,如花:形容美丽。 5. 歌入彩云:歌声飘入彩云之中,指歌声传得很远。 6. 月明笑语在西楼:月亮明亮时,仙女的笑语仍在西楼(指人间)回响。 【赏析】 这首诗以元宵节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夜晚。诗中通过描绘月亮、彩云
【注释】: 四月穿绵五月裘,由来片月喘吴牛。 那应别有清凉界,七碗乘风到上头。 译文: 四月穿着棉衣五月披着皮裘,从古至今月亮总是使吴地的人们感到疲惫。 那应该是另有一个清凉的世界,喝了七碗茶能乘风而上直入云霄。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山斋煮茶时的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四月穿棉、五月披裘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夏日炎热的不适应。同时,诗人也通过“由来片月喘吴牛”这句话
诗句原文: 今年春事太相催,夹道迎风锦帐开。 为问括香诸使者,明朝应见惜花来。 注释: - 今年春事太相催: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在催促着什么。 - 夹道迎风锦帐开:在道路两旁,迎风飘扬的锦帐已经打开。 - 为问括香诸使者:我想问,那些负责采香的使者在哪里? - 明朝应见惜花来:我明天一定会看到那些珍惜花朵的人们来访。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作品《春词二首·其二》中的一句
注释:清晨的城被风雨笼罩,傍晚的城却被晚霞映照。在山斋里煮茶。 早晨我闲卧在北窗下,不起床也不去迎接宾客,只在木兰花下煎茶品茗。 赏析:此诗描绘了山斋煮茶的场景。诗人用“晓城”、“晚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用“白石清溪处士家”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用“高卧北窗慵不起,木兰花下教煎茶”,表现了主人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悠然自得、淡泊名利。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恬淡宁静,体现了诗人追求的人格境界
【注释】西樵山中同伯时烟客:同伯时是宋代诗人苏东坡。烟客指隐者,指他的朋友苏伯时。 开步月:踏月而行。 【译文】西樵山中与苏伯时隐士一同欣赏明月,我怜爱这皎洁的月光,于是乘着月光在山间漫步。 【赏析】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历1078年)至元佑二年(1087年),诗人苏轼当时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这首诗是他与隐士苏伯时在西樵山顶赏月时的即兴之作
【解析】 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理解诗句大意。本题的关键词有“微风”、“绿野”、“月出”、“艖”、“山响”、“香”、“岸花”、“流”、“远近”、“兴”等。 【答案】 译文: 轻舟荡漾在微风拂动的绿野之中,月光从水面上升起,轻轻荡漾在船上。 倚着船桨静听山间水声,闻到阵阵香气分辨岸边花朵。 乘船随波逐流,没有远近之分;托情于鸥鸟沙洲之上,寄托自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