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怜清夜色,乘月步烟霞。
树暝山无路,林香桂有花。
沿崖疑积雪,傍砌失晴沙。
归路乌啼冷,澄空玉镜斜。
【注释】西樵山中同伯时烟客:同伯时是宋代诗人苏东坡。烟客指隐者,指他的朋友苏伯时。 开步月:踏月而行。
【译文】西樵山中与苏伯时隐士一同欣赏明月,我怜爱这皎洁的月光,于是乘着月光在山间漫步。
【赏析】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历1078年)至元佑二年(1087年),诗人苏轼当时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这首诗是他与隐士苏伯时在西樵山顶赏月时的即兴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二句写景。起笔“西樵山中同伯时烟客有开步月”为全诗的总领。点出时间是在中秋之夜,地点在西樵山上。“开步月”二字,表明这是一次观赏夜景的活动。
三、四句写情。“为怜清夜色,乘月步烟霞。”诗人由景生情,借赏月之机,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树暝山无路,林香桂有花。”两句写诗人在赏景过程中的感受。当夜幕降临时,四周一片寂静,万籁俱寂,连山路也看不见了。只有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此时诗人不禁想起家乡的桂花,想到故乡的人们,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思乡之情。
五、六句写景。“沿崖疑积雪,傍砌失晴沙。”继续描写夜晚的景色,但更注重对细节的表现。从远处望去,仿佛山崖上覆盖着白雪;而近处却找不到一条通往山顶的路;只能沿着石阶走下去,但脚下踩过的石阶却不见了,只有一地的沙子。
七、八句写景。“归路乌啼冷,澄空玉镜斜。”写诗人回到住处后的情景,也是写景。诗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乌鸦的叫声,感受到夜晚的寒冷;看到天空中的月亮,它像一面明净的镜子一样挂在天空中。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樵山中秋夜的美丽景色,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深深喜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