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谏臣
过滁阳陆五台李渐庵许敬庵三丈招饮公馆赋别二绝 滁上相逢尽故人,张灯开宴意何亲。 欲知别后相思处,丰乐亭前月一轮。 注释: 滁上,指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陆五台、李渐庵、许敬庵,均为当时的友人或同僚。张灯开宴,形容宴会的热闹和喜庆。意何亲,表达出对宴会氛围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丰乐亭前,即丰乐亭,在滁州的一处著名景点。一轮月,象征友情的不变与长久。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此诗前两句写自己漂泊天涯,春光易逝;后两句写寂寞思归,东风吹老故园花。“寒食后一日”是节序,指清明。“江都”是地名,即今江苏扬州。“寂寞江都寒食后”,诗人漂泊在外,到了寒食节这天,他独自在江都度过。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此时正值暮春时节,百花盛开,景色宜人,然而诗人却因旅途劳顿,心情郁闷,无心观赏春色。“东风吹老故园花”一句,诗人触景生情
注释: 1. 惜别:舍不得告别。 2. 并马游:骑马同行,表示亲密无间的朋友。 3. 天涯此日共淹留:今天我们分别在天涯海角,共同度过了这一天。 4. 萍踪:浮萍的踪迹,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5. 倏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6. 风尘易白头:指人因奔波劳碌而过早地衰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感慨之情。首句“惜别看花并马游”,诗人舍不得与好友一起欣赏花朵、骑马游玩
永城太邱驿 人杰从来使地灵,永城犹借太邱名。 当时党祸人皆死,岂谓君因独吊生。 赏析: 这首《永城太邱驿》是明朝诗人郭谏臣的作品,通过描绘永城太邱驿的地理特征及其历史背景,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首句“人杰从来使地灵”,意味着此地自古便有英雄出没,使得这个地方充满了灵气。这种描述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也暗示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注释: 征车驰骋劳苦,晚风送来旧时的棉袍。 指点前方随意安家,不用寻找那柄吕虔刀。 赏析: 此诗为诗人在旅途中所作。前两句写行程的艰苦和天气的变化。“征车”指远行的车辆。“驰逐”是说赶路。这两句写路途之长,行车之急,以及途中所受风雨的折磨。第三句点出时值晚秋,秋风习习,吹散了衣上的尘垢。“缊袍”,即粗布做的棉袍。这里用来形容旅途的艰难。“指点前途”四字,既写出了作者对前途的茫然
【注释】 河上:泛指河边。 东风吹客袍:东风强劲,吹得衣服都鼓起来了,比喻风大。 中流:黄河中间的河段。 浊浪拍天高:黄河水中泥沙较多,水流湍急,浊浪滔天。拍天高,形容波浪汹涌。 平生:平素,向来。 不识:不了解、不知道。 今日方知:今天才知道了。 涉险:过险,渡河。 劳:辛劳。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当时诗人已经七十六岁。他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的艰难
【注释】江上闻乞归命:指唐宪宗元和三年(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期间,因被权臣元稹诬陷而贬为江州司马。下口占三绝:指白居易在江州时,作《江州重别李判官》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题为《江州送李十一还京,四韵》。投劾、清效:投去官印。二疏:二疏是唐代大臣的谏议之职,这里指白居易曾任左拾遗。纶音:朝廷下达的命令。忽已:突然。公车:古代指中央政府的车驾。书生:指白居易自己。封侯相:指当朝宰相。草庐
虔城与同年徐宪副叙别口占五绝 在江边亭子话别,太阳快要落山了。 帆儿乘着顺风下姑苏。 他年我访你到你家,松树竹子萧然的老头
泾阳驿口占 几日驰驱未出燕,风沙满眼路难前。 孤踪遥向天南去,回首长安在日边。 注释: 1. 泾阳驿口占:在泾阳县的驿站(即旅馆)门口所作的诗。泾阳,今属陕西省;驿站是一种交通设施,供人停留、换马等。 2. 几日驰驱未出燕:几天来一直在奔跑,未曾走出过燕地。 3. 风沙满眼路难前:风吹着黄沙,遮住了视野,道路难以前进。 4. 孤踪遥向天南去:我独自一人沿着南方方向前行。 5. 回首长安在日边
【注释】 淇水:指淇县的淇水。汤汤:水流浩大的样子。上皇:即帝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始知:才知道。桑间、上宫:都是古代淫乐之地。《列子·汤问》:“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盖《九韶》之遗声也。”注曰:“《九韶》之乐,桑间、濮上之音。”浪说(shuì):胡乱地谈论。 【译文】 淇县的淇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居民好像受到尧帝的影响。 才知道世事变化风俗转移已久,只胡乱地谈论桑间与上宫。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