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注释:蚂蚁打架的声音就像雷声,耳朵有毛病也时常听到。 没有人能和我一样,只能互相叙述着往事,彼此安慰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对疾病的感受和心态。首句“蚁斗如雷震”形象生动,将病耳时听到的微小声音放大,仿佛雷震一般。“人谁同此耳,相述徒殷勤”表达了作者对他人理解和支持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孤独无助的情绪。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
【注释】 省躬诗:反省自己,自我批评的诗歌。 萤火未成日,不信草能飞。 萤火:指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光芒。 萤火未成日:意即萤火虫的光芒还未形成太阳那样耀眼的光芒。 “不信”:不相信。 草能飞:指野草能够自由地生长,随风飘扬。 身:指人的身体或形体。 躯:身躯。 化石:指石头上的泥土被侵蚀掉后留下的石头本身。 石躯:指人的躯体。 有无知:意思是说,人的躯体虽然存在了,但是已经失去了知觉。 【赏析】
注释: 省躬诗: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诗歌。 漏语乱之阶:漏语,指泄露的言语;乱之阶,指祸乱的根源。 转喉若发机:转动咽喉如同启动机关。 机动靡不走:机动,灵活;靡,没有;走,行动;靡不走,即没有不能行动的。 促膝成噬脐:促膝,靠近膝盖;噬脐,吮吸自己的肚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思自己的诗歌。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自己的言论和举止都可能导致祸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主旨大意,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昨夕尘情浊”意为昨日的世俗之情已经混杂不清了。“惉惉结不舒”意为内心郁积,难以舒散。“梦中冯伯子”“命我勿区区”意为梦中遇到冯伯子先生,他告诫我不要拘泥于小节,不必过分在意世俗的偏见。冯梦龙(1574—1646),字伯虎,号青霞道人
【释义】 小的愤怒不能制止,大的愤怒接连不断。大的愤怒持续十天,小的愤怒随时收敛。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因小事发怒,因发怒而引发大祸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因小事发怒、因发怒而引发大祸的悲剧人生。 “小怒不能惩,大怒且相袭。”诗人说“小怒不能惩”,说明他经常有小怒;“且相袭”,则说明这种小怒已经形成习惯,常常发生,成为生活的常态。“大怒”与“小怒”相互交织,构成诗人一生的主要内容
【注释】 贞士:有节操的人。省躬:反省自己。 悦:高兴。 曲士:奸佞小人。 营营:忙碌不停的意思。 【译文】 正直之士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喜欢,奸邪之士也难以结交到朋友。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们不停地忙啊忙。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对那些为名利而奔走的无耻之徒,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着抒情,语言朴实,笔调犀利,辛辣中带有讥讽和愤慨的情绪。 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和手法的把握。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概括即可。 “逢比荣万年,桀辛辱千古”,诗人借屈原之口说,楚王比之为贤明,自己则被诬陷为奸臣;楚王享国之日久长,自己遭谗毁之时短。“桀”“纣”是两个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们的荒淫无道,残害百姓,作恶多端,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历史的教训。“吊罢莫谈忠,恸泪方如雨。”诗人在祭奠完屈原之后
诗句:治世非一手,乱世非一足。 译文:在太平盛世,并非只有一个人的功劳;而在动乱时期,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承担所有的责任。 注释: - “治世”:指太平盛世,国家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宁的时期。 - “非一手”:暗示治理天下不是单靠某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众人共同努力和协作。 - “乱世”:指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 “非一足”:意味着解决问题或应对危机不是依赖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集体的力量
注释: - 矶:指山崖。 - 流向滂湃:形容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滂湃:大水奔流的样子。 - 风树影参差:形容树叶在风中摇曳,树枝的影子参差不齐。 - 神气清宁日:描述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宁静的日子。 - 声容和顺时:形容声音温柔,态度和蔼,和谐宜人的时刻。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山水风树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句“矶流向滂湃”,形象地描绘了水流湍急
【注释】 参(shēn):指人参。芎:一种草药,这里泛指中药。 藜芦(lílú):一种植物名,古人认为其性大寒,有小毒。 恶:同“欲”,欲望、喜爱之意。尤:特别,不同寻常。 丈夫:这里指男子汉。气味:比喻志趣。 白首:年老之时。 游:游玩。 【赏析】 诗的前四句,诗人以参、藜芦自喻,抒发了自己对药物的钟爱。他赞美人参和藜芦,说它们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药材,没有谁厌恶它们的。后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