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 谁将一粒珠,弃之于中野。 谁将一寸长,人前夸诩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对于名利的追逐和忽视。诗人通过“一粒珠”与“一寸长”的比喻,表达了对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略精神修养的批评。这种表达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常被用来抒发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谁将”二字,不仅揭示了行为的发起者,也隐含了一种无奈和讽刺的意味,使得整首诗更加引人深思。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默写并积累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审题,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理解诗文的意思;再结合题目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重点注意“省”、“相”、“龉”等字的写法。 【答案】 (1) 自己反省自己的过错(或:检查自己的过失)。 (2) 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和(或:彼此之间有分歧和不和)。 (3) 指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译文: 在求学过程中
【注释】 省躬:反省。 仓惶:惊恐不安的样子。以:用。自攻:自取罪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作者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表现了其不修边幅的风神和超然物外的情怀。全诗语言朴实,风格平直,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首句“燕居如对客”,意思是说平时在家闲居时像接待来客一样恭敬谨慎。“燕居”即指闲居,“对客”即招待客人。这里用反衬的手法,表明诗人虽身处尘世之中,却心无杂念,如同在对待贵宾一般的庄重
【注释】乍:刚;煦:暖和;孰:谁,哪;踟蹰(chí chú):徘徊;直道:正直的正途。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人刚见面时态度很亲切、热情,但过不久就冷淡了,容易说话不算话,轻易改变主意,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改正这种毛病,所以不如少说话多行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际交往中言行一致性的看重。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作比:“乍面成乍煦,易诺旋易悔。”意思是说:我刚见面时热情如初
【注释】 大济:大度,即忍。 省躬:自我反省。 怼(dùn):怒目而视,形容愤怒。 刚道:刚直的性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说,大度源于忍耐,大愤发于忍耐。一个人如果能容忍,就能保持宽容,不与人争执,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过于忍让的人,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在忍耐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才能既得人心,又不丧失自己的尊严。诗中的“一忍不复辨”
【注释】 省躬诗:指作者的《省躬自咎》诗,此诗为五言律诗。周行松桂罗:意即周行天下,遍植松桂。松桂是高洁之物。周行,遍布、周游之意。松桂,这里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狭径多蓁莽:意即在狭小的小路上,荆棘丛生;比喻处境艰难,道路坎坷。蓁莽,荆棘丛生的样子。遇莽方回足:意即遇到荆棘丛生的地方才停下来。方,才,副词。回足,徘徊的意思。何如询路口:意即不如去问路,询问方向。询,问。路口,十字路口
【注释】 省躬(zhěn gōng)诗:自我反省的诗歌。省:检查;躬:自身。 怒毁成愎谏:愤怒之下,将忠言毁谤,固执不听劝谏。 喜誉若争怜:喜欢赞誉如同争夺宠爱一样。 借将颔下气:用怒气来压制自己。颔下气,指愤怒的情绪。 增取面前妍:增添脸上的微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自我反省的诗歌。诗人自问:“我为什么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忠告,而要怒骂别人呢?”于是,他回答自己:“因为我心里有怨气。”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首先读懂全诗,然后逐句翻译;最后根据题目的提示“注释”“赏析”,进行作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诗前两句是说,我打算帮助别人,因此也就发现了别人的毛病。第三、四句是说,自己也是缺点很多的,就像把水从高处倒向低处那样,不可能完全浇灌到花里去,所以这只是一种空想。 【答案】 译文:我将尽力帮助他人,于是也发现了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但我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
【释义】 省察自我,镜中的容颜是此生的全部,离开的人留下影子却无法挽留。来者何其多,我们何以自待? 【赏析】 《省躬诗》,唐代诗人李频作,内容如下: 家有轩辕镜,镜貌分于此。 去者影常留,来者胡以俟? “轩辕”指传说中的黄帝,轩辕镜相传为黄帝所制。“分于此”即“在此”。 家有轩辕镜。这里借喻说,人应效法黄帝,修明德政,使天下归服。“去”的“去者”,指已离去的贤人。“胡以俟?”是说这些人虽已离去
【注释】 谓我:称我。不如:比不上。其:指代“人”。是何人之殉,不怜我之丧:这究竟是谁在殉葬,谁在怜悯我的死亡? 【赏析】 诗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省躬”就是反躬自问,也就是反问的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诗人感叹自己比不上那些殉国的忠臣义士,而那些人又怎么会理解他的死呢?他不禁悲从中来,质问起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全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忠臣义士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