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夕尘情浊,惉惉结不舒。
梦中冯伯子,命我勿区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主旨大意,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昨夕尘情浊”意为昨日的世俗之情已经混杂不清了。“惉惉结不舒”意为内心郁积,难以舒散。“梦中冯伯子”“命我勿区区”意为梦中遇到冯伯子先生,他告诫我不要拘泥于小节,不必过分在意世俗的偏见。冯梦龙(1574—1646),字伯虎,号青霞道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通俗文艺理论家。著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警世通言》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艺术成就的短篇小说集;其作品多以市民为题材,揭露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及黑暗现象,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警世通言》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取材于冯梦龙的“三言”。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序》中说:“吾少时读《三国志演义》,恨其繁芜,无益于世教。乃更定数十回,删其冗长,存其警戒。”可见他的创作目的之一是为了“警戒”,即劝诫世人。“梦中冯伯子”句意:我在梦中遇到了冯伯子先生。这一句是交代主人公的身份以及梦中遇见冯先生的原因,暗示主人公的心境。“命我勿区区”句意:冯先生告诉我,不要拘泥于小节。这一句是主人公听到冯先生教诲后的内心感受。“勿区区”意为不要拘泥于小事。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区区”指细小的、琐碎的,这里指小节。冯梦龙曾作《闲情偶寄》,其中“闲愁”条中有云:“人生有限,情意无穷,自是闲愁。”冯氏认为“人情之常情,莫过于爱憎喜怒哀乐”,而“凡所好恶,皆人情之所必至”,但“喜怒哀乐之情发露于外者,固为人之常情”,“然喜而忘形,怒而触物,哀而感疾,乐而忘忧,亦非人情之所无也”。因此“情之过当,虽圣人犹难禁制”。所以,“凡人之于情,宜以节制为第一义”。冯氏的这种观点,对于当时一些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有启发的。冯氏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上是有一定影响的。冯先生告诉作者要“区区”小节,不要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小是非,不要过于在意世俗的成见,要有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要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大丈夫的胸怀,要有一份豁达的人生态度。“区区”指细小的、琐碎的,这里用来形容世俗的小事,表现主人公对世俗之事的不屑与不满。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写梦中与先贤相遇,受到先贤教诲,抒发自己不愿拘泥于世俗的狭隘心胸。全诗一气呵成,意境高远。

首句“昨夕尘情浊”点明昨夜心情烦乱,俗情混杂。“惉惉结不舒”写内心郁积,难以舒散。两句连下“昨”“尘”、“惉惉”、“结不舒”,将主人公昨夜心绪烦乱、难以排遣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浊”字,写出了主人公昨晚心绪烦乱的程度。

次句“梦中冯伯子”,介绍主人公梦见先贤冯伯子的情形。冯伯子是一位隐逸之士,他给作者以精神启迪。“命我勿区区”,冯伯子告诫主人公不要拘泥于世俗的小是非,不必过于在意世俗的成见。这一“命”字,使全诗有了转折,冯伯子对主人公的教导,使主人公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心志并不庸俗。

末句“勿区区”,直接点出主人公的心志。“勿”是否定词,表程度深重,语气坚决。“区区”指细小、琐碎的小事,这里指世俗之事。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

综观全诗,诗人运用梦境与现实的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主人公对梦境的回忆和冯先生的告诫,表现了诗人不愿被世俗所困的思想情感。诗中“冯伯子”是虚构的人物形象,诗人借助这个人物形象来表明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全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诗人运用梦境艺术表现手法,借梦抒情,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不愿为世俗所累的思想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