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穆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和内容: 1. 格式要求: 诗句需一一对应翻译,且译文中包含关键词注释。 2. 逐句释义: 对每句诗进行逐字解释,并指出其中的关键字。 3. 赏析: 对整首诗的情感、意象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诗句及翻译 第一句 - 原诗句: 三城凋落故人稀 - 译文: 三个城市都变得荒凉,老朋友稀少了。 - 关键词注释: - “三城”:指代某地,可能是一个曾经繁华的地方。 -
注释: 生长奇姿亦自怜,遐陬何意向尧天。 墉来绿羽埋丹啄,梦入青山弄紫烟。 风动花铃惊不起,月临朱箔照偏研。 陇西解问千秋叹,愿谢春愁稳自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美丽的鹦鹉,它有着奇特的姿态和美丽的羽毛。它向往着高远的尧天,渴望飞翔在广阔的天地之间。 它的巢穴却建在了墙头上,这让它感到有些无奈。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而是继续努力地筑巢、养鸟,希望有一天能够飞向远方。 在梦中
【注释】 迢遥:遥远。 霜雁:指大雁,因秋季南飞时羽毛呈白色而得名。 寒轩:指简陋的居处。轩,窗户。 十载:十年,这里表示时间之长。 戎马:指战争,此处借指边塞战事。 感知:意谓了解。 召伯:周大夫名伯,曾安抚过西戎,故称“召伯尊”。 尘外:尘世之外,指佛教修行的境界。 【赏析】 此诗首四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友人寄来的诗歌的感怀。首联两句写景,以霜雁自比,表明自己与朋友虽相隔千山万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喻,以燕喻人。诗中“高卧谁从问草堂”,“问”,犹言“问津”。诗人以“问津者”的身份,向世人诉说他隐居山林、寄情自然的情怀。“闲情爱尔共春光。”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情感也与燕子春来报春的习性不谋而合,因此燕子成了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最佳形象。“双栖岂羡金笼宠,远梦毋沿御苑香。”诗人认为,燕子选择栖息在花丛中,并不羡慕人们用金丝笼将之囚禁
解析: - 诗句原文:湖山寂寂老春华,行向空林谒释迦。遥挹奇峰浑翠黛,近栽深柳总烟霞。远公客至非因酒,赵老人来且吃茶。衰朽未能空所有,敢同庞蕴不离家。 - 译文注释:在东湖的新寺庙中,诗人拜访了契如大师。远望着山峰,山色如同浓墨点染的翠绿;近看垂柳,则似烟雾缭绕的仙境。远方的高僧来访并非为了饮酒,而是品茗聊天。而自己年事已高,仍无法脱离尘世,只能与庞蕴一样,不离家修行。 - 赏析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晚年初慰买山情,久已闻君遁迹耕。 释义:在晚年初时感到安慰,是购买山居之志,长久以来听闻您隐居耕作。 2. 吾道远人惟自爱,父书留子不求名。 释义:我的道义很远,人们只应自我关爱;父亲书信留给儿子,不要追求名誉。 3. 得闲乱世谁知惜,觅句青山俗不争。 释义:得到闲暇的世间,谁会珍惜呢?寻找诗句中的青山,世俗争斗不参与。 4. 舒啸峰头望瀛海,漫逢青鸟寄音声
【注释】 生刍一束独徘徊:指诗人独自来到书堂,看到一堆干草,便怅然若失,徘徊不定。 萧瑟书堂生绿埃:书堂里落叶满地,一片荒凉景象。 贫似鹿门同老妇:形容自己穷困,就像鹿门山上的隐士一样。 静曾丹室慕仙胎:安静时曾经想过像炼丹求长生的人一样。 推琴调歇青山断:弹起琴来声音悠扬,青山似乎也随之停止。 挂剑人归落木哀:挂着宝剑的人归来,落叶飘落也带着凄凉。 信是团圞清共照,年年明月满秋台
留别韩季闲耳叔林榕溪赴闽行在 乾坤板荡复何言,此日安危敢自怜。 暮色满江红蓼外,秋声孤雁白霜天。 身名笑我终何事,肝膈如人未必然。 闻道明良方励治,敢私岩壑赋招贤。 注释: - 乾坤板荡复何言,此日安危敢自怜。 - 乾坤:天地。板荡:动荡不安。 - 敢:表示不敢、不能。 - 此日:指当天或此时。 - 安危:平安与否。 - 自怜:为自己担忧。 - 暮色满江红蓼外,秋声孤雁白霜天。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和把握,名句默写是课内的一个很重要的考点。答题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南陬已尽海门穷” 注释:南陬指中国南部,海门是南海的边陲。这句话描述友人已经到达了南海的边缘。 赏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结束的喜悦,也暗示了对远方未知旅程的期待。 2. “浩荡无边一叶通” 注释:“一叶通”形容船只像一片叶子般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中行驶。 赏析:这句诗描绘出一幅浩瀚大海中孤舟独行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孤独旅程。 3. “作赋万言辞狗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