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凤
题枯木竹石 沧江昨夜秋风起,翠涛怒吼翻蛟尾。 怪石雨侵云母寒,枯株风掉珊瑚倚。 潇湘洞庭烟冥冥,遥天目极疑山青。 重华已远二妃怨,玉箫吹与孤鸾听。 注释: 沧江:沧蓝的江水,形容江波浩渺,如海般广阔。 翠涛:绿色的波浪,形容江水波光粼粼,色彩斑斓。 翻蛟尾:翻滚的巨龙尾巴,比喻江中的水花四溅,波涛汹涌。 怪石:奇特的石头,形状各异,形态奇特,令人惊叹。 雨侵云母寒:雨水渗透到云母中
【注释】罗浮:山名,在今广东。仙子骑白凤:仙女骑着白鹤。翠禽啼破寒香梦:指翠鸟的叫声打破了梦中的幽寂。湘累:《楚辞》有《离骚》一篇,作者为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用竹筒装米,每至端午节,投以粽子于江中,让鱼虾食之,以免伤害屈原的灵魂,这就是“端午”习俗的由来。佩声动:指佩玉的声音。同心比石坚不移:意思是说他们的心灵是坚贞不动摇的。贞姿劲节相因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题祁门陈友章十景卷飞龙晓日 西山山头欲颓日,阴云作昏山已失。 子龙翼母归澄湫,秋风卷地波涛立。 银竹插空雨脚来,倚栏纵观帘半开。 天河疑漏势转急,洗尽埃氛遍九垓。 注释与赏析: - 西山山头欲颓日: 这句描述的是西山的山头快要崩塌了,太阳也快要落下的样子。"欲颓"暗示着西山正在慢慢失去其雄伟的形态,而"日"则代表了光明和希望的消逝。 -
子龙吟风翼老蛟,湘江怒立翻波涛。 长星垂光惊堕地,化作怪质崚嶒高。 注释:子龙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他骑的青龙偃月刀如同翅膀一样飞翔,他的威武让湘江上的蛟龙都为之颤抖;地上的星辰仿佛受到了惊吓,从天上坠落下来,最终化作了奇特的形状,矗立在湘江之上。 何年墨仙下人境,醉染冰肤散清影。 注释:何年是什么时候,墨仙是指擅长书法的文人,他们下到人间,把墨水洒在冰面上,形成了美丽的影子。
【诗句释义】 1. 青山倒衔半边日:形容夕阳西下,青山被染成一半红,另一半则映出夕阳的余晖。 2. 江天鸟度烟光夕:江面上烟雾缭绕,鸟儿飞翔而过。 3. 霞缕牵丝百尺长:形容晚霞如彩丝般绵延不绝,仿佛有百尺长短。 4. 一竿袅袅秋风急:形容风中摇曳的竹竿,随风轻摇,显得十分优雅。 5. 琉璃影滑波无痕:形容水面上的琉璃色反射着光芒,与波纹相互交织,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6. 霓纶牛饵鱼不吞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友章的《题祁门陈友章十景卷飞龙晓日》。下面是对每一联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我们来看第一联:“残虹阁住微雨收,晴光倒射芳草洲。” - 残虹:即残余的彩虹。在这里,它可能是指天空中的一道彩虹,也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景色或者情感。 - 阁住:指彩虹在天空中停留,仿佛在阁楼上休息。 - 微雨收:指天空中的小雨已经停止。 - 晴光倒射芳草洲: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芳草地上
【解析】 题,为古代的诗歌体裁之一。诗中往往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此诗是咏祁门陈友章“十景”之一的“飞龙晓日”。 飞龙晓日:指晨曦初现,旭日东升的景象。这是写日出时的情景。 晓角吹散行云飞,扶桑枝头日弄辉。 “晓角”是指拂晓时分吹响的号角声;“行云”是指飘忽不定的白云:“扶桑”是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地方。 “飞龙晓日”即指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出来,冉冉上升的时候,它把光芒洒向大地
郑居贞自闽归歙往迎母因赋此饯别 郑居贞自福建回归安徽歙县,前往迎接母亲,于是写下这首诗来告别。 诗的第一句“书巢先生豪杰士”中的“书巢”是指郑居贞,“豪杰士”则是对他性格和才能的赞美。 译文: 郑居贞自福建回到安徽歙县,前往迎接母亲,于是他写下这首诗来告别。 郑居贞,字书巢,是位豪迈而有才华的男子。 平生显宦倾时流,声名勃勃秋涛起。 第二句“平生显宦倾时流,声名勃勃秋涛起”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写法,同时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具体的分析。此题要求“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注意“瘦”、“谪”、“何年”、“袖”等关键词。 题墨梅 臞仙学仙被仙谪,何年飞身下瑶阙。 袖中犹带返魂香,熏透琼英寄愁绝。 玉京路远不得归,岁岁江南历冰䨮
这首诗描述了祁门陈友章的十景卷飞龙晓日,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下面是逐句释义: 1. 青山冒顶云作巢,两峰势挟同峡高。 译文:青山如同顶着帽子一样,云雾在上面形成了巢穴,两座山峰夹着峡谷显得非常高。 注释:冒顶:形容山的形状奇特,好像顶着帽子一样。云作巢:指云雾在山上形成巢穴。两峰势挟同峡高:形容两座山峰高耸入云,气势逼人。 2. 晓风急雨忽吹散,满地勃勃翻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