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辅
【注释】: 平分:平分为二等份。 白露瀼:指秋露。 月明:月光皎洁。 东角:房舍的东面一角。 夜长:指夜晚很长。 调:曲。 阿郎:对情人的称呼。 【赏析】: 这是一首闺情诗。“秋闺十首”是《秋闺怨》的十首,每首都以秋景起兴,抒发女子思念远行男子的深情。此诗为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了秋日里,女主人公在闺房内所见到的景象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首句“九十平分白露瀼”,是说九月时节,天高气爽,秋露如玉
注释: 候关:等待过黄河关口。 萧萧行李向神州:行李萧萧,指行囊行李。向,指向。神州,古代对华夏大地的称呼,这里泛指中原。 铁锁横江暂息舟:铁锁横江,用铁链子封锁长江。暂息舟,暂时停止航行。 试问终身襦可弃:试着问问,一辈子穿的衣服可以扔掉吗?这里的“襦”指的是短衣,即常说的夹袄。 乘风击楫过章流:乘风破浪,奋力划桨向前。章流,地名,这里泛指江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萧萧行李出燕畿:行李,即行李、行囊,这里指作者的出行物品。燕畿,指的是古代京城周边的地区,这里代指北京。 2. 满目风尘拂柳枝:风尘,即风尘仆仆,意指旅途中的尘土飞扬景象。柳枝,常用来象征柔美或春天的气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的荒凉与美丽交织的景象。 3. 季子舌存何足问:季子,春秋时期的人物,名完,字子美,鲁国人。此处用季子的典故,意指虽然有才能但可能不被重用
飒飒秋风撼绣帏,庭前落叶故飞飞。 停针忽见枝头鸟,认处相随向暮归。 注释: 飒飒:形容风声。撼:摇动。绣帏:精美的丝织品做成的帐子。庭前:院子里。故飞飞:因此不停地飞舞。停针:停下手中的针线活计。忽见:忽然发现。枝头鸟:树枝上的鸟儿。认处:辨认出的地方。相随:跟随。向暮归:向傍晚时分归来。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长安时所作,描写了秋日景色中的一幕。诗中通过描绘秋风、落叶、飞鸟等元素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所给诗歌进行反复诵读,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关键词,并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考生赏析“无心料理妆台事,闲却平时镜一函”这两句诗,考生可以从炼字、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等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译文:清晨起床,听到鸡声,看到萧瑟的秋色布满东南。无心整理妆容,懒得照镜子(指梳洗打扮)。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篇目的理解与掌握。此题考核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和艺术技巧等,注意结合注释和题目的要求来答。此诗为秋闺十首之四,描写了女子无聊独坐,推窗望月的情景。“无聊”二字总括了全诗的主旨,即孤独寂寞。“剔银缸”是形容月光洁白如银;“凉月欺人”是形容月光皎洁如水,使人感到清凉宜人(或:凉月如水,令人心旷神怡),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瞰碧窗”是推开窗子看外面的景色(或
诗句释义: - 月到花前碎影稀:月亮的倒影映在花朵上,显得稀疏。 - 相思两地共清辉:你我相隔两地却共同享受着这明亮的月光。 - 几回圆了又还缺: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象征着事物的变化无常。 - 昨日花容今日非:昨天的花容依旧美丽,但今天看来已不再如初。 译文: 在明月的照耀下,花前的月光变得零散而稀薄。两地相望,尽管共享同一轮清辉,但彼此的心却因距离而更加孤独。月光有时完美无缺
这首诗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端五怀诸兄弟 - “端五”: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 “怀诸兄弟”:思念远方的兄弟们。 五月扁舟滞异乡 - “五月”: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即端午佳节。 - “扁舟滞异乡”:形容自己乘坐小船在异地停留,不能回家。 时逢佳节倍堪伤 - “佳节”:指端午佳节,也是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时刻。 -
【注释】: 雁字横斜谱锦章,呼群嘹亮动回肠。 来时即是去时路,一字何无到妾房。 译文: 秋日里,我独自在闺房内吟诵古诗,仿佛听到大雁南飞的叫声。 它们排成一字形飞翔在天空中,声音嘹亮、悠扬动人心弦。 它们从南方飞来,也是为了返回北方。 就像那一行行排列整齐的大雁一样,无论何时来到我的门前,都是我思念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思妇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与思妇的内心世界。
秋闺十首其三 注释: 天涯:指远方。几间关:即“数间关”。几,数量词。关,关卡,指边境上的关卡。 去雁同君今已还:去雁,指远行的雁群。同君,指你和我。今已还,现在回来了。 暗想今宵良夜晨,有无归梦度家山:暗想,暗自思量。今宵良夜早晨,今天晚上的夜晚和早晨。有无,有没有。归梦,回家的梦。度家山,度过家乡的山川。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秋闺十首》中的第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