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原妙
这首诗出自《示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千家万家,总是维摩丈室。 注释:这里的“维摩”是指佛教中的一位高僧维摩诘,而“丈室”则是指他的居室,通常指寺庙内的方丈房。整句诗的意思是说,无论多少家庭,他们的生活方式都与维摩洁一样。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即人们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富足,而非物质上的奢华。 2. 十斛百斛,无非达磨眼睛。 注释
【注释】 双髻:指尼姑的发式,因两髻相叠而称。 禅庵:佛教寺院的僧舍。 请:请愿,求见。 恣无明:放纵无明,意即放纵无知。 逞人我:逞行人我,谓以己之长处来与他人比较。 诽释迦:诽谤释迦牟尼。 谤达磨:诽谤达摩大师。 返成话堕:反而落入空话中。 六年:六年的修行。 坐铺:坐禅。 滞货:滞销的商品。 【赏析】 此诗为讥讽僧人不悟佛理,只知口诵心念佛号,却未能真正修得佛法,以致于被世人称为“滞货”
【注释】 杲:明亮。 关:遮挡,遮蔽。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天气变化的小诗,通过“片云”这一自然现象的变化,来反映诗人的某种心情和感慨。首句写太阳,次句写被云遮住的情景,第三、四句则由“片云”而想到人事,由天及地,由实而虚,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注释:这是佛教用语,“三关”指眼、耳、鼻。“火坑”指地狱,这里比喻世俗生活,三昧指佛教中的禅定,即心无杂念。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俗世生活的厌恶和对出家修行的向往。通过对比地狱与佛门的苦乐,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推崇和信仰
【注】 1. 工夫:功夫。2. 果的:确实。3. 真疑:真实疑惑。4. 寒暄:问候,寒暄是古代一种应酬的礼节。5. 蓦然:忽然。6. 𨁝跳:指钵盂从床下跳出来。7. 须弥:山名,意为世界的中心或宇宙的中央。8. 师:僧人。9. 僧徒:出家人。10. 道:佛教中讲的道理。11. 禅:禅宗修行的方法。12. 悟:觉悟。13. 禅悟:禅宗修行的悟性。14. 无为:顺应自然、不造作的意思。15. 有为
山中卧,月落猿啼过。 正堪眠,石定从教破。 注释:山中静坐,静静观赏着花蕊凋落。询问为何要等待果实的结成。在山中安身,月亮落下时,山中的猿猴声声响过。正当可以安然入眠的时候,岩石竟然破裂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诗中通过“月落”和“猿啼”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注释】 1. 示徒:教导徒弟。 2. 其三:是《示子侄》组诗中的第三首。 3. 撑逆水舟:在逆流中撑船。比喻在逆境中坚持奋斗。 4. 篙篙着力莫随流,意思是说撑船时应该用力向前推,不能任凭水流的方向。 5. 忽然失脚翻身去,意思是说突然失去了平衡,身体翻转过去。 6. 踏断寒江月一钩:形容身体翻过之后,又重新跌入水中,好像月亮被踩断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教他的儿子苏迈学习写诗的故事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示如梦禅人行脚 注释:这是对“如梦禅人行脚”的解读,意为教导人们如同在梦中行走一样,要有禅意和修行。这里的“行脚”可以理解为“行走”和“修行”。 闲处休居静莫住,转入转深转幽固。 注释:意思是说,在安静的地方不要居住,而是要不断深入探索,找到更深更幽静的地方。 纵至深深尽底时,更须知有那一步。 注释:即使深入到最深处,也要记住还有更高的境界等待你去发现。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意境和含义。 1. 学道如初莫变心: - “学道”指的是修行、学习道法。 - “如初”表示始终如一,没有改变。 - “莫变心”意味着要保持初心,不要动摇。 2. 千魔万难愈惺惺: - “千魔万难”表示面对重重困难和诱惑。 - “愈惺惺”表示在这种困境中依然保持清醒和坚定。 3. 直须敲出虚空髓: - “敲出”表示通过修炼或努力来克服某种障碍。 -
注释:在山中住着,有无数黯淡的云彩。我们誓言相守,共同守护我们的无生之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中景象。诗人用“山中”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深远、寂静的氛围。接着,他用“黯淡云无数”来形容山中的云彩,给人一种朦胧、飘渺的感觉。 诗人表达了他们誓相守的决心。他们誓言相守,共度余生。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忠诚。 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山中的宁静与美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