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琴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才见秋风棹荡溪 - 秋天的景象:诗句中的“才见”意味着在不久之前,秋风吹过带来了凉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诗人感受到季节变化的时刻,秋风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凉爽,也触动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 - 船桨划动的动态:“棹荡溪”描绘了船桨在水中激起的波纹,如同秋风吹过水面一般,增添了诗意的画面感。这种动作不仅表现了水的流动,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注释】 青山寺:即兴福寺,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西北的青山。 其一:第一首诗。 名山:指名山大川,这里指五岳之一——南岳衡山。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游览福建南岳衡山后,登临青山寺所见到的美景和感受,全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明净,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句“兴到登高望”,写诗人登上了青山寺之后,心旷神怡,兴致盎然地远眺名山,以表现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次句“名山旷远观”,写他站在高处,远观名山
【释义】: 春日傍晚在西郊远望,远处的景物一片新。桃花盛开满树头,时序正当三春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五言绝句。前两句写诗人站在西郊,远眺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两句描绘了桃花盛开满树头的美景。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惠山十六咏 其六 二泉亭 叠叠楼台惠麓前,一泓清水古今传。 何人识得亭中趣,漫学髯苏试二泉。 注释:无锡惠山东麓,有著名的二泉亭。这个亭子建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由法元禅师重建。亭内有石碑三排,分别刻有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天下第二泉”字样。亭内还有一条护泉的青石板路,是明代遗留下来的遗迹。 译文:在无锡惠山东麓,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二泉亭。这个亭子建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
诗句释义 1 步上龙山石径中:描述诗人行走在龙山的石径上,龙山是一座山峰的名字。 2. 苍梧翠柏映晴空:形容苍梧和翠柏茂盛,与晴朗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朝时且看黄公涧:表示早晨的时候可以观赏到黄公涧的景色。 4. 转眼风光便不同:意味着时间变化很快,一会儿的光景就会有很大变化。 译文 登上龙山的石阶,只见苍松翠柏映照在天空下。早晨的时候可以看到黄公涧的美丽景色,但是当太阳落山
【注释】 除夕:农历年末的最后一天。 今夕:今夜。 爆竹:放鞭炮。 又迎春:又是一年春天到来。 家家:每家。 把酒:举杯。 家家乐:人人皆乐。 桃符:用桃木做的门上的装饰物,上画神像,用以驱邪保平安。万象新:万物都更新了。 【译文】 今天就是旧的一年最后一天,燃放爆竹迎接新春到来。 家家户户都举杯畅饮,庆祝新的一年来临。 家门上的桃木牌,上面画着新的神像,以驱逐邪恶和保护平安。 【赏析】
【注释】 龙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 山势如龙势:山势雄伟,犹如腾云驾雾之状。龙山:指位于山东省历城县东南的历山,亦称“泰山”。 逍遥:安闲自在。 意观:有意观赏。 石门:山名。 古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址。 游客:指前来游览的人。 乐盘桓:乐意在此徘徊、流连。 盘桓:徘徊留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济南龙山的诗。诗人登上了济南的龙山,看到了山势如龙,于是有了“逍遥着意观”的感受
【注释】 1. 数:数落,念诵。2. 毕:完成。3. 金罗汉:指金佛,佛教中的一种尊容像。4. 焚香:烧香。5. 古寺:古老的寺庙,这里指青山寺。6. 虔:虔诚,恭敬。7. 胜景:美丽的风景。8. 登仙:登上仙境。9. 赏析:诗人在青山寺游览,看到了很多美景,心中无比的高兴和满足,他觉得自己仿佛已经登上了仙境一般
惠山十六咏其五竹炉山房苏轼游赏惠山时留下的诗篇,其中一首为《竹炉山房》,描述了他游览惠山竹林时所见的情景。这首诗描绘了竹制茶炉在山房中的场景,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的欣赏之情。 苏客流觞古迹芜,山房欲试竹茶炉。 诗句解读: - 苏客流觞:指的是苏轼饮酒赋诗的情景。苏流是指酒,觞是古代的一种酒杯,这里指酒。 - 古迹芜:意思是古迹荒凉破败。 - 山房欲试竹茶炉:山房即指作者居住的地方
惠山十六咏其二是《石门峰》。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我们来看第一句:“石壁分开造化机,仙踪谁识是耶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壁的分开就像大自然的造化机器一样,而仙踪(即仙人的踪迹)却无人能够识别它是真是假。这里的“石壁”指的是惠山的石壁,而“造化机”则是形容大自然的力量,仿佛是一台机器在运作。“仙踪”则是指仙人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