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畿
《寄董玚》是一首由明代诗人王邦畿创作的诗。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 微微江路暗生烟:这一句描绘了江路上微风轻拂、烟雾缭绕的景象。"微微"表达了轻柔的微风,"江路"指代了一条宽阔的江河之路,"暗生烟"则形容了夜色中江面被薄雾笼罩,显得朦胧而神秘。 - 别梦如云远隔天: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梦中相见如同在云端,遥远难以触及。"别梦如云"形容梦境的缥缈不定
诗句解析: - 知命逃名世外身: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看淡,选择隐居的态度。这里的“知命”意味着理解并接受命运的安排。而“逃名”则是逃避外界的名声和诱惑。 - 之齐之楚复之秦:描述了作者在不同地方的经历与感受。齐国、楚国、秦国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国家,这里可能暗示了作者在政治或军事上的活跃。 - 莫言海内无人物:表示作者不相信世间没有英雄,即使是在普通人中也有可能隐藏着不平凡的人。 - 算得英雄是甚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唐诗逐句解读”,然后分析每句诗的内容,看哪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最后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本诗首联两句,写诗人在船上看到潮水涌来。第二联写诗人因身体不适而闭门独坐,月光从窗隙射进室内。第三联写诗人久病初愈,故友来访。第四联写诗人与友人畅谈后,作诗留别。末联写诗人因夜不能寐
【注解】 ①徙仙洞:即徙居仙山,指石鉴禅师。②归省墓田:回到故乡安葬父母的坟墓。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石鉴禅师还乡时所写的。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石鉴禅师的故乡。第二句写石鉴禅师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第三句写石鉴禅师的家乡仍属仙山,但已不在劫难之中,表达了对家乡平安的祝愿。最后一句劝勉石鉴禅师不必为家乡的安危而悲伤,因为家乡已经脱离了灾难。全诗语言朴素,感情诚挚
译文: 咏月 月圆时,人们希望它能一直圆满。 月亮在傍晚时显得格外圆,就像它藏住了所有的秘密。 桂树的影子映照在晴朗的天空上,就像它照亮了整个夜晚。 月亮能持续地照亮黑夜,时间也能用来记录年岁。 繁星都避开月亮的光芒,就像蜡烛的火焰不能与月光相提并论。 注释: 1. 盛处应持满:指在最明亮的时候,月亮应保持其完美无瑕疵的状态,如同盛放的酒应该保持其最佳状态。 2. 微时望欲圆
【注释】 一、奉寄:赠送。 天然和尚:僧人的别号,此为作者所赠之友。 二、两载:两年。 三、暮云:傍晚的云气。 四、春雁:春天的飞鸟,指书信。 五、逢人问起居:遇见别人要问好。 六、知:知道。 七、佳胜处:美好的风景。 八、栖息:休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天然和尚的。首联写诗人自从离开师父以后,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了;次联写自己常常在梦中思念朋友,而朋友却很久没有来信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明月迥清宵,登高属望遥 - 释义:明亮的月光映照着寂静的夜晚,我在高处独自眺望远方。 - 关键词注释:明月、迥清、宵、属望、遥 -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宁静的月夜中,独自一人站在高处远眺的情景。"明月"象征着孤独和寂寞,而"清宵"则强调了时间的静谧与深邃。"属望"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象的渴望和期待。整个画面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 2.
【注释】 岑寂:形容寂静。岑,山势高峻;寂寞无声。 长吟(yín):放声而歌,也指吟咏。 一试:试听一声。鸣鹤:鹤叫。林中子和之:林中之人应和之。 【赏析】 这首诗是寄怀友人张百淇的。诗人在幽闭的书斋里感到寂寞,于是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寄托自己的情怀。诗的前两句写登高望远,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心情郁闷、孤寂无聊的情怀。后两句写诗人在书斋内闲居无事时,经常听见鹤鸣之声
【注释】 明月终长夜,前途始此亭。 天衔鸡口白,竹逗客心青。 流水难教住,飙风不暂停。 那堪离别处,宿酒已全醒。 【译文】 送别 明月总在长夜里,前程就在这座小亭。 天空像鸡嘴一样吐出的白云,竹林好像惹得客人心烦。 水急流不能停留,狂风不停息。 离别的地方让人难受,喝酒都醒了。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首联“明月总在长夜里,前程就在这座小亭”点明时、地和题意;颔联“天衔鸡口白
注释:地势朝向江流,天风连接海潮。 在树林中居住,真实地领悟了生命和死亡。 潮汐涨落,楼台变幻无常。 万象显现,心灵契合。 谁能与我共赏?陶渊明能来吗? 赏析:诗人陪奉使者和公卿们游览了海幢寺,打算给空和尚写首诗。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三句抒情,中间的“林栖真性命,潮长幻层台”是全诗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