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守正
【解析】 本诗为五言律诗,是作者在太常寺任职时写的一组感怀诗。 其一: “署中怀人十绝”句,点明题旨,表明此诗为怀念故人的诗作。 其二:“太常朱世其”句,诗人以朱之才学、气节和品德自诩,与朱世其相比,可见诗人对朱之仰慕之情。 其三:“光祚江陵人”句,诗人自比江陵,暗指朱世其的才华横溢。 其四:“有国士之感”句,写自己对朱世其的敬慕之情。 其五:“行藏未定缺焉”句,写自己因职务未得而心怀惆怅
注解: - 太常朱世其:指的是太常寺卿,即朱光祚。 - 光祚江陵人:朱光祚是江陵(今属湖北)人。 - 国士之感:国家重臣的风范,指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 行藏未定缺焉抠衣:意指朱光祚尚未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所以需要谨慎行事。 译文: 在署中怀念友人十首诗 太常寺卿朱光祚 我怀揣着国士之心,忧心忡忡地思考着未来的政治命运。 我虽然身处高位,但内心却感到不安。 我担忧自己的命运
【解析】 “昨日”二句:昨天的行人唱着歌走出潼关,回头向西陵眺望,就看到了家乡的山。这两句是说,在潼关时,我听到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等诗,这些诗句都写到了思乡之情、离别之苦。但诗人当时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种心情,只是觉得“西江水东注,一往无回还”,没有意识到“家山万里隔,云树千里暗”。 “宁知”二句:哪知道秋天已经老去千山之外了?意思是说,如今我已经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第一首 署中怀人十绝 太常朱世其 光祚江陵人有国士之感行藏未定缺焉抠衣 南国诸生旧在门,音徽未远典刑存。 今朝捧檄新文格,夫子重来道逾尊。 第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怀念同乡朱世其的诗作。朱世其在元代任官至太常寺正卿,他为人耿直刚毅,不畏权贵。他在江陵(今湖北江陵)任职时,曾因秉公办事得罪了权臣。后来被贬谪到广西龙州,过着艰苦的生活。诗人对朱世其怀有深厚的感情。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注释】 署中:指做官的官舍。怀:挂念,怀念。十绝:十首诗。太常:官名,掌管礼乐、祭祀和宗庙等事务。朱世其:即朱厚炽,明朝第三位皇帝。光祚:朱厚照的年号。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当时属湖广行省。有国士之感:意谓朱厚照有当世之才。行藏:出处。缺焉:指有才能的人没有施展的机会或机会未成熟。抠衣:穿好衣服。破龙山:山名。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惜居诸:指留恋于江陵。子厌承明:意为儿子厌恶承明殿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的七言绝句。“平桥”,即桥平,有平坦、平稳的意思。“曲曲水汤汤”是说桥下流淌着的溪水,曲折蜿蜒,波光粼粼,像一条长长的绸带。此句写水。“撼绿奇蓝映翠行”是说桥下流动的水,把两岸的绿树和奇丽的山峦映照得绿波荡漾,五彩斑斓,如画似锦,令人赏心悦目。此句写景。第三句“犹记当年种桐树”,“犹”字是追忆的语气;“种桐树”指种植梧桐树。梧桐树,又叫凤凰木,夏季叶茂花繁
诗句: ``` 署中怀人十绝太常朱世其光祚江陵人有国士之感行藏未定缺焉抠衣 ``` 译文: 在太常寺任职时,我写下了这十首诗来表达我对故友的怀念。江陵的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的行为和品格尚未定型,但仍然值得我们去追求。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太常寺任职期间,对故友的深深思念。通过对故友的描述,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1. 帜列丹枫斗上春,灵山片席事如新。 - 这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旗帜(或象征)竖立在丹枫之上。"斗上春"可能暗喻春天的结束或是秋天的到来。"灵山"通常指的是佛教中供奉佛祖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某种新的开始或转变。"片席"可能指的是一个小型的聚会场所,"事如新"则表示一切都显得新鲜、充满活力。 2. 公超市罢门生散,南北东西止一人。
【注释】 何事群山不遍过:为什么山峦中不能到处都看到我。 啸歌常在此山阿:在这座山的高处常常吟唱。啸歌,指长啸而歌;此山阿,指山的高处。 十年屡见伤心事:已经连续多次看到使我伤心的事。 恐有猿声惹泪多:恐怕那猿猴的悲啼会惹起我的眼泪。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以猿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命运和国运的忧虑。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 首二句“何事群山不遍过
【释义】 半生的光阴,落落寡欢,我一生贫贱,但我并不以贫贱而自豪。万事如梦,一切空无。秋风扫落叶,即使秋风吹落了树上的败叶,也不会吹走我的郁轮袍(一种长衣),我仍然独奏一曲。 【注释】 1. 落落:指落拓不羁之貌。 2. 负:辜负,有“不称”的意思。 3. 浊醪:浊酒。 4. 西风:秋风。 5. 独奏:独自演奏。 6. 郁轮袍:指长袍。 7. 独奏:独自一人演奏。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