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守正
诗句解释 1 故人裁诗面不如: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所写诗歌的期待和不满,认为其诗歌的美感远不如自己亲自创作的作品。 2. 诗到怀时莲叶舒:这句意味着在思念中,诗歌的意境如同莲花般舒展开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 此地岂真回雁处:此处暗指的是诗人曾经寄出的书信未能如愿以偿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路途遥远或其他原因),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收到回信的遗憾和无奈。 4. 至今未报一行书
【注释】: 梧桐:落叶乔木,叶大形宽,掌状复叶,秋季叶色变红。霜后梧桐叶落,有如人被霜打。扑人:飞落在人的身上。十月:农历的十月,指秋季。谁家不捣衣:哪家妇女不在秋天为丈夫缝制冬装?“谁家”和“不”是反衬语气的词。捣衣:古人把衣服缝制成口袋或袋子,用棉絮塞在里面,便于携带。秋日,天气凉爽,人们要为冬天做衣物做准备。独坐空堂□失笑:独自坐在空旷的房间里感到有些好笑。□失笑:因寂寞、无聊而苦笑
``` 一派烟霞出墨池,人言君作不声诗。 云林别字名迂叟,摩诘前身是画师。 诗句注释: - 一派: 整个场景的描绘。 - 烟霞: 形容景色如烟似霞,色彩斑斓。 - 出墨池: 用墨汁在水池中作画,象征艺术创作。 - 人言: 人们议论。 - 君: 对方自称,表示谦虚。 - 作: 创作。 - 不声诗: 指诗歌含蓄、内敛,不张扬。 - 云林: 指自然风景中的云雾和山林。 - 别字: 别称或别义。 -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曾闻不见高城句”,这一句是说诗人以前听说高城的景色,却未曾见到。“今日城中人若何”,这一句是说如今城中的人怎么样呢?“只恐虎丘池畔月,歌喉还似昔年多”,这两句是说只恐怕那虎丘池畔的月亮,和往日一样地唱着曲。 【答案】 译文:我从前听说没有看见过高高的城墙,现在城中的人们如何
秋日感怀 秋江潮落尽鱼虾,满市鯹风到日斜。 转忆西湖莼再熟,紫丝牵出长冰芽。 注释: 1. 秋江潮落尽鱼虾:意思是秋天的江河中,潮水退去,鱼儿和虾都不见了踪影。 2. 满市鯹风到日斜:意思是整个城市弥漫着鱼腥气,太阳快要下山了。 3. 转忆西湖莼再熟:意思是不禁想起西湖莼菜再次成熟的时候。 4. 紫丝牵出长冰芽:意思是用紫色的线牵出长长的冰芽
诗句: - 瓢笠于徐策杖扶,潇然堪作雁山图。 - 七十七峰绝处,难说西来一字无。 译文: - 拿着瓢笠在徐地策杖扶着,潇洒的风姿可以当作雁荡山的风景画。 - 雁荡山上有七十七座山峰,那些绝顶之处难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它的美丽。 赏析: - 此诗描写了雁荡山的独特风光,通过“瓢笠”与“徐策杖扶”等形象描绘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雁荡山风景的赞叹之情
施生归自九江赋赠 子归何日发湓城,江路萧萧匹马行。 此地琵琶曾送客,只疑犹有别离声。 注释:子归:指你回家。何日:什么时候。江路:泛指江边的小路。萧萧:形容马的嘶叫声。匹马行:独自骑马前行。此处、琵琶:代指乐器。送客:给人送别。只疑犹有别离声:只怀疑还有离别的声音。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浔阳江口送友人归九江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中描绘了一幅江边送别的画面:友人即将离去
【注释】 辛夷:木兰树,一种落叶乔木。 □:同“漫”,漫衍、弥漫。 漱水:漱口的水。 微香:淡淡的清香。 过瀑梁:经过瀑布桥。 【译文】 万朵木兰花盛开在石床上,弥漫着幽幽的香气。我曾在十年里做泉水声的宾客,如今又轻易地流过了瀑布桥。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人早年曾为泉声所动,隐居泉边,过着闲适的生活。后来因年老体衰,便离开了泉边,来到这听泉亭上,面对潺潺的清泉,不禁百感交集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全篇紧扣“中秋”和“大雨”,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联“宝瑟金樽忆昔游,阖闾城下月当楼。”是说当年在阖闾城下,月光照耀着楼阁,那时我们用宝瑟弹琴,饮酒作乐。这里诗人回忆了与友人欢聚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颔联“年随燕燕莺莺度,人对风风雨雨愁。”是说时光如燕、莺一般飞逝,而人事却如同风雨一般多变
红树沿江一尺寸秋,依靠刘王粲懒登上楼。 去年这个时候留在京城里,醉酒迷花了别样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