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储
未度安南巨竹关,征途先过石门山。平生精力知多少,真可乘轺遍八蛮。 注释解释: 1. 未度安南巨竹关:没有经过安南的巨竹关口。安南,古时对越南的称呼。 2. 征途先过石门山:在前往安南的途中先经过了石门山。这里指诗人在赴任前的路途中,经过石门山作为旅途中的一站。 3. 平生精力知多少:用来形容诗人一生中的精力或才能有多有少。 4. 真可乘轺遍八蛮:真可以乘着驿车周游四方,遍历八方蛮族地区。八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 薰风庭院柳条齐:薰风是指温暖的风,庭院里的柳树被薰风吹拂,使得柳条都显得整齐划一。这里的“齐”字形容柳条随风摇曳,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二句 - 恰恰娇莺尽日啼:娇莺是指美丽的黄莺,这里用“恰恰”来形容黄莺啼鸣的声音清脆悦耳、恰到好处。整句话表达了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注释】 红梅为东宫伴读段君赋:红梅是东宫太子的陪读。段君,即段安节,唐代人,以诗名世。罗浮:指罗浮山,在今广东省增城县西北。仙子:仙女。容:容貌。天将朱紫答元功:上天将要用朱衣和紫服来报答他的大功(指助成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赏析】 此诗是作者赠给段安节的一首题咏红梅的七言律诗。诗人借红梅赞美段氏,表达了对他辅佐皇帝平定叛乱、建立功勋的感激之情。诗中先写红梅的姿色与特点
注释:酷暑的人间,思念之情越发深沉,清晨到来的时候,皇帝就赏赐给近臣们清凉的汤水。宫中也有人渴望求贤纳士,一首《薰风曲》,让人感觉凉爽宜人。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景象和宫廷生活,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酷暑”一词,既形容了炎热的天气,也暗示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接着,诗人以“晓来先赐近臣汤”这一细节,表现了皇帝对臣民的关怀和体恤。最后
【注释】 奉使安南初入其界及归至阙下作 其二 不载南交一物还,幸持完节见天颜。 天颜有喜君知否,正在皇恩远被间。 译文: 没有带回南方的宝物,有幸手持完好的玉节来觐见皇帝。 皇帝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知道吗?这是由于皇恩浩荡地降临到了这里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篇。诗人自述奉使安南(即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的使命。在奉命出使之前,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心情
【注释】 纳言:指唐朝的宰相。堂三首:即《纳言堂三首》。留宾:留住宾客。诗成夜已分:诗人在深夜里作诗。君诗依旧似春云:你的诗作依然如那春天的云彩,美丽而多姿。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通过描写主人与客人的交往,抒发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雅士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一、二句写诗人与客人的交往情景。诗人在纳言堂上留下客人,让客人畅饮
【注释】 1. 安南:古代对今越南中北部一带的称呼。 2. 蓝舆:古代皇帝的车驾以青色为主,因此称帝王的车驾为“蓝舆”。“蓝”字在这里是借代词。 3. 八蛮:指当时在西南边境生活的少数民族部落。 4. 皇恩:皇帝的恩惠。 5. 蛮: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6. 赏析:诗人奉使出使安南时初入其地,路经第一关时,因山路崎岖而辛苦登山。他感叹自己身在蛮荒之地,却能受到皇帝的恩惠,使得八方蛮族归顺朝廷。
注释: 旧游时复往:指旧日的游玩之地,南都。 南都:南京,今称南京。 斯道:此道,这里指的是诗道。 于今正不孤:现在没有人能和它相比了。 为问:询问。 容台:指李太常(名士)的号。 老诗伯:指李太常的雅号。 近来:最近。 仍饮半杯无:意为仍然饮酒,但只喝了半杯酒。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老朋友李太常时作的。首联回忆过去与友人在南京相聚的情景;颔联赞美李太常高超的诗才,并感叹他近来饮酒量减少
注释:我曾许诺送你去远行,因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只有离别之情始终不曾忘记,每当想起你我同登三义山,心中就充满了感慨。 赏析:这首诗是送别友人李太常的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祝福。首句点明了送别的缘由,即因为多病未能实现送友的愿望。颔联写别情难忘,是因为每逢想起同登三义山的经历,心中就会充满感慨。尾联则祝愿友人一路顺风,早日到达目的地。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纳言堂左是先祠,寸草皆承雨露滋的注释与赏析如下: - 诗句释义: 1. 纳言堂左是先祠:纳言堂位于朝廷的重要位置,其左侧为先祖祠堂。 2. 寸草皆承雨露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草木也沐浴着雨水和露水,生长得茁壮。 - 译文: 《纳言堂》是明朝文人梁储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纳言堂左侧是先祖的祠堂,每一片小草都得到了雨露的滋养而成长。 赏析 《纳言堂三首·其三》通过对纳言堂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