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
【注释】: 历历山坳冻迫人,:山坳里寒气逼人。 指头欲堕痹难伸:指头冻得僵硬,几乎要折断了。 探囊速买三杯后,:从衣袋里拿出酒来喝。 更觉阳和畅此身:觉得暖洋洋的,舒舒服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西征途中遇雪,饮酒解困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乐观豪爽的性格。 “历历山坳冻迫人”,首句就开门见山地描写了诗人所处环境的严寒。“历历”形容山坳里的雪景,一片洁白。“冻迫人”说明天气之冷
过衢州第二程见麦雪中青 注释:经过衢州时,看到大雪覆盖下的麦田呈现出一片青色。 译文:大雪过后,三衢之地更加厚实,为农事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和保障。 雪过三衢越厚埋,却于农事不为灾。 注释:大雪过后使得地面变得厚重,为农事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译文:大雪过后,地面变厚,为农事提供了更好的保护,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今朝方尔半融释,陇麦青青奋出来。 注释:现在大雪已经融化了一半
注释: 心藏隐奥最难知,出入无时不可羁。 心中蕴藏的隐秘奥妙难以理解,无论何时都能左右我的情绪。 须向动时牢把住,莫教失却便支离。 在行动时要牢牢把握住它,否则就会变得散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告诫人心要常怀警惕之心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体悟。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充满了哲理性
【注释】 圣贤事业浩无疆,未易孤闻寡见穷。:圣人的事业广大无边无际,不能因为一个人听到一些道理就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 友善更资天下士,时推一二附南鸿。:和气待人,才能得到天下士人的帮助;有时推举一二个人,他们就能像南飞的大雁一样展翅高飞。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其好友瘳子晦归潮州后写的四绝句之一 。第一首写贤人志士之“难”与贤者之“不易”,第二首赞朋友的高尚品德、广博胸怀
铅山见霜 冒风冒雪冒霜寒,手足胼胝百状艰。 只为胸中春一点,未能忘世卧溪山。 注释:在铅山县遇到初雪。冒着风和雪,冒着严寒,手脚都磨出了厚茧。这一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只是心中还有春天的影子,不能忘却世间的繁华,只能隐居在这溪山之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铅山县遇到的初雪景象。他冒着风雪,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之上,历经艰辛,只为寻找心中的春天。然而,他最终未能忘记世间的繁华
诗句:松窗梅雪岁寒馀,奉别城东古驿头。 译文:窗外是冬日里盛开的梅花,它们与雪花一起映衬着这寒冷的季节,我在这松树环绕的窗前,向城东的老驿站告别。 注释:松窗 - 窗户旁有松树,松树挺拔高耸。梅雪 - 梅花和雪花,都是冬天的标志。岁寒馀 - 这个“馀”可能是指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指岁月的严寒。奉别 - 这是告别的意思,表示送别。城东 - 地名,城东有很多老驿站。古驿头 - 老驿站的门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画工张子英的技艺高超,他凭籍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创造出生动的形象,使观者仿佛看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首句“虽凭缣素状仪容,的自毫心蕴妙锋”,表达了张子英的绘画技巧非常高超,他能够凭借丝绢这样的简单材料,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里的“缣”是指细绢,而“素”则指白色或浅色的丝织物,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材料。通过“虽凭缣素”这个动作,诗人传达了画家对材料的娴熟运用和精妙处理
【注释】 过武夷:指经过武夷山。 武夷山下几回过,未暇于中赏一遭:武夷山的美景多处,作者多次经过此地,却因为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时间好好欣赏。于中:中间。 狮鹤诸仙知我意,故将青霭淡遮罗:武夷山的山水之美,连神仙们也知道作者的心思,所以他们故意把云雾缭绕的山峰遮住了。狮子、象群和仙鹤都是武夷山的特产,所以这里以“狮鹤”代指武夷山。青霭:云雾。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览名胜武夷山时的所见所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评价与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再从手法、语言、形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特色,最后注意答题时不要遗漏要点,尽量全面多角度思考。此题要求考生对《三月十一夜纪候》逐句进行解释,并分析诗句的意境、情感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是要对诗中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赏析。“春光正浓二三月”意思是
【注释】 范田: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皂台:山名。催程:催促行人上路。琼花:比喻雪景美丽。 【赏析】 《西征范田遇雪三绝其二》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此诗描绘了诗人在范田遇雪时的情景。首句“饱啖炊粱莱菔羹”写诗人饱食后在大雪中前行的豪迈心情;二句“皂台催促赶前程”写诗人在雪中行走,被皂台山的雪景所吸引;三句“手携竹杖足穿革,缓拨琼花徒步行”写诗人在雪中行走,被雪景美得无法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