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
【注释】 麻沙:地名,在福建省。八景:指闽地的名胜古迹或自然风光。岱山:在福建福州市。夕照:夕阳西下时的景象。长虹:形容彩虹。倒景:映在水中的影子。蘸(zàn):浸、泡。清溪:清澈的小溪。掩映:遮蔽,遮掩。银蟾:月亮,这里指月亮形似银元。绝奇:非常奇异。题柱:立在石碑上作题词。人继志:有人继承志向。览今思古:观察现在想到过去。吟诗:作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9年)
诗名:麻沙八景诗·岱山夕照 作者:蔡元定 望断高峰眼不花,箇中仿佛认人家。 情知一样青山色,才有斜阳景更佳。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望断 - 表达对远处高峰的无限遐想和深切的情感。 2. 眼不花 - 形容目光锐利或视觉清晰。 3. 个中仿佛认人家 - 指通过观察自然的某个部分,似乎能够识别出隐藏的人或物。 4. 情知一样青山色 - 意识到无论景色如何变化,青山的颜色始终不变。 5.
【注释】: 五寸管:五寸长的铜管。 七弦琴:指古琴,有七根弦。 麒麟梦:指做高官、封爵的美梦。 高山流水:形容音乐优美。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友人邵邦杰的琴声中,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而写下的作品。诗中以“五寸管能窥造化,七弦琴解写人心”两句为关键,通过对比来展现琴声之美。 “五寸管能窥造化”,意思是说,用五寸长的铜管就能窥探到大自然的奥妙。在这里用来形容琴声的高亢激昂。
《西斋自咏》 数椽茅屋环流水,布被藜羹饱暖馀。 不向利中生计较,肯于名上著工夫。 窗前野马闲来往,天霁浮云自卷舒。 穷达始知皆有命,不妨随分老樵渔。 【注释】 数椽:房屋的栋数。 茅屋:用草和木头搭建的房屋。 藜羹:用野生植物的果实(如藜子)做成的汤。藜是古代一种野生植物,其种子可食。 布被:用粗麻布缝成的被子。藜,通“粝”,粗糙的饭食。 不向利中生计较,肯于名上著工夫:不要追求名利
诗句原文: 望断高峰眼不花,个中仿佛认人家。 译文: 我遥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眼中却看不到任何色彩,仿佛可以辨认出其中隐藏的村落和人家。 注释: - 望断:形容视线远至,无法看清尽头。 - 高峰:指的是山顶或最高点。 - 眼不花:意指视觉清晰,没有视觉模糊感。 - 个中:这里指代的是山上的风景或景色中隐含的意味。 - 仿佛:表示好像、似乎。 - 认人家
诗句释义: 望断高峰眼不花,个中仿佛认人家。 译文: 眺望着连绵不绝的山峰,眼睛却仿佛未曾看到它们,心中似乎能辨认出那山中的人家。 关键词注释: 1. 望断:形容目光远眺,视线延伸到极限。 2. 高峰:指山脉的最高点或最陡峭的部分。 3. 眼不花:形容视线清晰,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 4. 个中:这里指内心深处或精神层面的事物。 5. 仿佛:形容事物之间相似或近似。 6. 认:辨识、识别。 7.
【注释】 麻沙:在江西,为禅宗五家之一。八景诗:佛教禅宗称“八功德水”,即八种清净的水,故有山水八景之说。这里取其意指名之八景。岱山:即东岳泰山。晚照:黄昏时的落日余晖,亦指傍晚的景色。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首句点出“麻沙”,次句写“八景”中的“岱山夕照”。后两句是说:“桥边梵刹亦幽奇”,“抵听溪声悟佛机”。 此诗写的是麻沙的八景之一“岱山夕照”。首句先写“麻沙”,点明地点
【注释】 岱山:指浙江绍兴的岱山。 湖面花开映绿波:湖水中的荷花盛开,映照出碧绿的水波。 垂杨:柳树。拂地:轻拂着地面。 云临水:云彩在水面上漂浮。 举目令人感慨多:放眼远眺,心中充满了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描写的是岱山的美丽景色。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岱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湖面花开映绿波”,描绘了湖面上荷花盛开的景象,映照出碧绿的水波,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译文】 风卷起寒冷的云霞收尽清晨的阴霾,山岩上洁白的石头自成一色。远看似雪却又不是雪,原来它是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 【注释】 1. 麻沙八景:指麻沙地区的八处名胜古迹。 2. 岱山夕照:指岱山在夕阳中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是写岱山晚照的诗。诗人以“风卷寒云”起笔,描绘了一幅清冷幽静的画面。接着写“岩岩白石自天生”,表现了大自然造化之神奇,突出了岩石的雄伟与高峻。“远看似雪还非雪
次晦翁韵 屈指抠衣十七年,自怜须鬓已皤然。 久知轩冕真无分,但觉溪山若有缘。 下学工夫惭未到,先天事业敢轻传。 只今已饱烟霞痼,更乞清溪理钓船。 【注释】 1. 次(cù):跟随。 2. 抠衣:指为官时穿的衣服。 3. 皤然(bó rán):头发花白的样子。 4. 下学:指学问未达到高深境界。 5. 先天事业:指先于他人而有所成的事业。 6. 烟霞痼:指长期在山野间生活,染上山野生活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