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习经
《壬子八九月读书题词十五首 其一 曹子建集》是清代诗人曾习经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雅怨兼深见性情:表达了作者在诗中对情感的深刻描写,既体现了内心的忧愁和不满,又展现了其对人性的理解和同情。 2. 交亲不薄涕纵横:描绘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能相互慰藉,共同度过难关。 3. 君王故有忧生叹:反映了古代君王常有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忧虑和感慨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内容为:题明崇祯刊本宋学士集 沈宋才名并一时,夜珠明月独矜奇。 却嫌一代风骚手,帐中昭容甲乙之。 注释:沈宋:指沈佺期和宋之问,都是唐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同时代,所以称他们为“沈宋”。一时:同在一时。夜珠明月:指月亮,暗喻沈宋的诗作如同夜明珠一样珍贵。独矜奇:独自显得奇特。帐中昭容:指唐代的杨贵妃,她美丽如玉,故有“帐中昭容”之称。甲乙:古代用来区分高下、大小的顺序。之
壬子年八月、九月读书题词十五首陈杜经思沈宋才,有唐诗格此胚胎。问年三百饶工律,坐见诸贤揖让来。注释:陈子昂和杜甫都是经思沈宋的后代,他们的诗具有唐诗的风格。我虽然年龄已经三百余岁了,但我仍然能够精通诗歌的创作。我坐着就可以看到许多文人互相礼让的情景。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一种自信表达。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陈子昂、杜甫等人的关系,强调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同时
《题陈定生钓台诗轴》:夜箫与月的对话 夜幕降临,堂坳之中传来箫声的回响,它穿越了岁月的沧桑,带来了一丝久违的豪迈。“箫声临夜过堂坳”,这是一幅寂静而又生动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古人在月光下,吹奏着箫音,伴随着夜晚的寂静,抒发心中的感慨与豪情。 “丝竹年来兴欠豪”,这句诗表达了音乐和诗歌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文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卫公”指唐代著名音乐家卫宏,他精通音律,其作品至今仍被传颂
【注释】壬子: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交亲,指朋友。 中和,指适中的情致。 经:通过。 【赏析】这是一首读书题词诗。首句是作者自谦之语。他自认为性情不雅,所以对《诗经》深有体会。“雅怨兼深”四字概括了作者的性情特征。下旬两句写自己与友人交往密切而感情深厚,因而悲涕纵横。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与友人交往十分融洽,但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君王故有忧生叹”,是说君主也有忧愁自己的生命长短之叹
【注释】 万山:指群山。表海:指环绕着大海。烟尘静:指战乱平息,没有战火。九月:泛指秋季。霜:指草木凋零,大地一片枯黄。塞草青:指塞外草原上的草都长出新芽,颜色青青,生机盎然。闲却:指放下了。行边:即“行边之吏”,旧时指在边境巡逻的官吏。持节:指持朝廷颁发的符节,为地方长官。百金:古时以一百斤黄金作为货币单位,此处指修建亭子所用的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诗句: 1. 凫雁张灯滔复清,东华临夜马蹄声。 - 注释:在夜晚张灯照明,鸭子和大雁在水中游动,水波荡漾清澈见底。东华门的夜晚,马蹄声回荡,显得格外清脆。 -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上元之夜的热闹景象,鸭子和大雁在水中游动,水波荡漾清澈见底,而东华门的夜晚,马蹄声回荡,显得格外清脆。 2. 固应圆月无离恨,只有春风不世情。 - 注释:月亮总是圆满的
注释:常说普通的人也能成为圣人,但往往在无意之中就能攀登上去。 后人随便谈论王羲之的书法,不如向前贤学习,制定自己的题目。 赏析:这是一首读书题词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前人创作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高卧田畴自昔闻,攀萝扪葛一相存。风霄已限樵苏路,只有苍髯似隐君。 注释: 盘山翠屏峰题壁:在盘山上的翠屏峰上题写诗句。翠屏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海拔高度1085米,因山峰青翠,形如屏障而得名。 高卧田畴自昔闻:自古以来就听说过隐居在田野之间的高人。高卧:指隐居。田畴:泛指田野,这里指隐居的地方。自昔闻:自古以来就有传闻或记载,这里指传说中高人隐居的地方。 攀萝扪葛一相存
【释义】这首词是词人自题其画扇之作。 【赏析】此词为咏画之词,写画中之景与情。上片“气已秋”、“晚潮”,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荒洲夜景;“乘流”二字,则点出了作者在这幅画面中游历的情景。下片“萧闲境”指清静闲适的境界,“扁舟画里游”指在画中泛舟游览。整首词以写画起句,又从画中生发,由画及人,把作者在画中的所见所感真实细腻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