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辽
红叶飘萧下石台,扫除山径半天开。 百年老木和烟斫,万顷晴天看月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句“红叶飘萧下石台”,以红叶飘落的景象作为引子,描绘出一个秋意渐浓的画面。次句“扫除山径半天开”,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山野景象,道路在落叶中蜿蜒延伸,直至天际。 第三句“百年老木和烟斫”,诗人用“百年老木”来形容那些历经岁月沧桑
【注释】 谢:谢绝。孤鹤:指隐士。 峭石、山前:山的两侧,即“两山夹一水”,形容地势险要。 零落:凋落。春:指春天。 【赏析】 本诗是酬和悟师的一首七律。悟师是一位高僧,他与友人交往,总是能诗酒相酬,诗酒为伴,因此有“诗僧”之称。这首诗就是诗人酬和悟师之作。 首句“一裘一葛谢时人”,意思是说:一件皮衣一件葛布衣谢绝世人,好像跟孤云老鹤亲近。这里的“时人”指世俗之人,“谢”字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注释】 齐山:即齐云山,在今安徽省黄山市。偶题:随意题写。三首:指《登齐云山》、《过齐云山》和《宿齐云山》。池阳城:指安徽池阳(今贵池县)的古城墙。欢戚:欢乐与忧伤。都:都。无情:无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上齐云山后,为抒发自己游览的喜悦之情而作的。前两句描绘了齐云山的奇景:山腰处有岩石,山顶平坦;从山下向上看,可以看到池阳城的全景。这一句中“嵌”字用得巧妙,既形容岩石的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台下”的意思是“在台下”,这里指代“石台竹径”。 “自天成”是说它天然而成,“石台竹径”即竹石小道。 “细草芳花随地生”意思是“细小的野草,芬芳的花草随意生长”。 “白发老人无是处”意思是“白发的老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
注释: 老来无暗亦无明,寄息深山避世情。 夫子暗投珠玉惠,我身正似一毫轻。 释义: 年纪大了,没有黑暗也没有光明,寄居在深山之中,躲避世俗之情。 您暗中给我的恩惠,如同珍珠宝玉一般珍贵。而我,则如同一根微小的毫毛般轻贱。 赏析: 这首酬余君见赠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薄和对自然的热爱。首联“老来无暗亦无明,寄息深山避世情。”描绘了诗人年老之后的生活状态,他没有阴暗也没有光明
【注释】 齐山:即齐安山,在安徽省安庆市。杜子:指李白,字太白。唐玄宗天宝末年曾因“不事权幸”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后赦归,游于江南。李白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一为迁客去长沙,独向江南万里赊。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风流:风神俊逸。春水波:泛指春风荡起的波澜。 至今:至今犹然。夸:称誉。 朽骨:腐化之骨。存否:存留与否。 山上:齐安山上。年年:一年又一年。黄菊
落日欲下清泠台,月华已破东冈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夕阳西下之际登上清泠台的情景,而月光已经穿透东边的山冈投射下来。诗中通过“欲下”、“破来”等动词的使用,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动态画面,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行走在台上时的心情与景象。 谁道幽人得幽趣,老夫病眼不曾开。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的无奈。尽管诗人自认为找到了隐逸的快乐,但因身体的原因,他的眼睛无法睁开
注释:不把大辩比作天亲,最终愧对西来的面壁人。无是无非从此去,不同多劫一微尘。 赏析:此诗为酬唱之作,应是作者的酬和之作。从内容上看,此诗是悟师见诗后所作。悟师见寄诗中说“我今欲向何求”,作者即答以“愿同此意”。诗中表达了自己与悟师在思想上的一致,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的志同道合。全诗语言朴实,思想深刻,表现了作者的豁达情怀
注释:青山古木掩映着寺庙的门户,点燃一炷清香,翻阅几卷经书。 却笑担囊南北客,强寻言语学无生。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僧人在山水间修行的情景。首句写山寺,点出“禅扃”二字,说明这里是一座山林中的佛寺。接着两句写僧人诵经打坐,诵读经文。最后两句写僧人与游客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修行方式。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此诗是一首咏古抒怀的五绝,诗人借“清泠台”之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首句中,“山前缭绕”点出地点,“白云飞”写云彩飘拂的景象。第二句中,“溪”指山下溪流,“那复回”意为不再流动。第三句中,“休歇去”意为停留下来,此处指在官场上暂作休息。尾句中,“宁将白发污尘埃”,意为宁愿让满头白发玷污了这尘世。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 【答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