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辽
注释: 平昔相从三十年,白云唯识皖公山。 过去我们在一起相处了三十年,只有云彩知道皖公山的风貌。 当时肺腑半黄壤,何用枯槁留人间。 那时候我们的心肝都像半块黄土一样,为何要枯槁在世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人之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诗人回忆与友人共度的时光,感叹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认为人应该珍惜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
注释: 1. 洞庭:地名,即今湖南省的洞庭湖。 2. 雪满簪:指诗人头上的帽子积雪覆盖着。 3. 武昌: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 4. 春风:春天的气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春夜停船泊岸的诗。 首句“归舟不解洞庭帆”,意思是说,我的小船不习惯在洞庭湖上航行,所以它无法解开那宽大的帆。这一句通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不熟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期待。 次句“舟上骚人雪满簪”
注释:不要笑话我当年的梅子真,区区小事在风尘中奔波。风尘是南昌的事,谁能认识庵中的不动人。 赏析: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和厌倦,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坚守与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注释与赏析: 南台禅师云得蔚宗书报老夫入山 南台,即南台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唐代诗人李翱(字习之)曾居此山,世称李南台,后被贬为阳山县尉。南台禅师指慧能的法嗣神秀。 慧能传法后,弟子神秀于公元675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至681年(武则天长安二年)间主持禅宗南宗,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以北宗惠能为首。神秀因受武则天赏识,曾一度执掌禅宗教权。但惠能后来揭发神秀私造经文,自立门户,因此
注释:寒山,指诗人自比的寒山。黄牛岩下水弯弯,葛帔篮舆自往还。黄牛岩在浙江余姚县东南,有寒山寺,为南朝梁代诗人萧衍所建。葛帔,指葛衣、葛巾。唐代高僧寒山曾披以野葛为衣,故称葛衣。 不是湘累莫相问,只应枯瘁似寒山。湘累,指屈原。屈原沉汨罗江而死,其衣冠葬于长沙洞庭湖之滨,后人因以“湘累”指代楚大夫屈原。这里以屈原自喻,言非是像屈原那样被贬谪之人,不要问我此去何方。只应枯瘁似寒山
这首诗是诗人对上官令的奉谢之作。诗人首先指出,一轴新诗锦不如,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即认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上的表现,而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价值。然后,诗人用“何为轻易赠狂夫”来表达他对于上官令轻易将诗卷送人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行为过于轻率,没有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和需要。 诗人转向对巴山楚水的描绘,他用“巴山楚水无穷胜”来形容这些地方的美丽和魅力,认为它们胜过王维的画图
青溪 青溪的八月老菰蒲,独有孤烟升向水边隅。 谁问西湖少年乐,闲时捋着苍须笑。 注释:青溪:指浙江杭州附近的一条溪流。 译文:青溪的八月老菰蒲,独自升起烟雾向水边隅。谁问西湖少年乐?闲时捋着苍须笑。赏析:这是一首咏叹西湖风光的诗。诗人以清幽、宁静的西湖美景为背景,抒发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之情。首句“青溪”即指西湖,诗人以西湖的景物为切入点,用“八月”、“老”等字眼渲染出一种萧疏、静寂的景象
【注释】 观音二十五圆通:观音菩萨有二十五个化身,即二十五种不同的化身。 止在禅师一指中:意谓一切的佛理、禅机,全在于禅师的一个指点之中。 金钵直随流水去:意谓禅师的金钵,直随流水而去。 不须芒屩更西东:语出《法华经》,意谓不必再像从前那样,奔波劳碌,到处求法。 【赏析】 《奉赠行师参慎禅师》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此诗前两句说,观音菩萨二十五种化身,全在于禅师的一个指点之中;禅师的金钵
注释:齐山的落日映照在青溪之上,溪上的幽人半病羸弱。他曾在潇湘江上作过客,水风山月相互理解知心。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齐山所见之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曾作潇湘江上客”,暗示了诗人曾在潇湘江上生活过,而“水风山月合相知”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与共鸣。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作品
【注释】 花残:指落花。 山西:今山西省,这里泛指山野。 闲看:闲暇时观看。 【赏析】 《闲居作》是一首七绝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闲适的山野景象。诗的前二句写景抒情;后二句以樵夫下棋为题,抒发感慨。 全诗句意明白如话,但语言却清新自然,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花残”二字点出季节,说明此时已是晚春时节,花落枝头,已无多少。“不知”二字既表明自己对此情景的漠然,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