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
注释 -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此诗通过二十四孝故事,表达对孝道的赞美。 - 刲股如为孝:比喻割肉以喂父母的行为。 - 应载圣经:指应当铭记于心的经典。 - 莫明柳子意:不理解柳子的意图。 - 因甚取残形:为何留下残缺的身体。 赏析 诗句解读 1. 刲股如为孝:诗人通过对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割股奉母”的故事进行描述,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和牺牲精神。这一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极大的孝道表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内容如下: 仙佛之孝十首释迦 何事不驱蚊,癯然床下身。 伤肤非所惧,所惧去伤亲。 注释: - 何事不驱蚊(何事:何等事情?) - 癯然床下身(癯然:瘦弱的样子;床下:在床上) - 伤肤非所惧(伤肤:损伤皮肤;所惧:担心、害怕) - 所惧去伤亲(所惧:担心、害怕)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属于“仙佛之孝”的主题。诗中通过描述僧人在床下驱除蚊虫的画面
仙佛之孝十首释迦 子之于父母,毋以有其身。 儿子对待父母,不要占有自己的身体。 老子玄虚祖,谆谆此语人。 老子是虚无的祖师,他谆谆教诲人们要孝顺。 注释: 1. 子之于父母,毋以有其身:儿子对待父母,不要占有自己的身体。 2. 老子玄虚祖:老子是虚无的祖师。 3. 谆谆此语人:他谆谆教诲人们要孝顺。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孝顺的理解。他认为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照顾和关爱
【注释】 乡:家乡。孝廉:汉朝察举贤良的科目之一,孝和廉都是指对父母尽孝、廉洁奉公。仙为孝道宗,是说仙人也是孝道的化身。谓子言不信,君请问兰公,意为你不相信我的话,请向兰公请教。兰公,汉宣帝时人兰台令史,字子云。 【赏析】 此诗写孝子与仙者的问答。诗中以孝子问仙者,仙者答孝子,表现了仙者对孝道的尊崇。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孝子之孝,后两句写仙者之孝,一问一答,相得益彰
注释: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常常担心屋漏会让自己感到惭愧,追念起母亲生前在室内所读的诗篇。 可怜自己忍受着死去的痛苦去诵读诗篇,现在才懂得了母亲的爱。 译文:常恐屋漏愧,追怀在室诗。可怜死忍诵,不负乃今知。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常恐屋漏”一句,表达了他对母亲去世后,自己无法照顾她而产生的愧疚之情。而“追怀在室诗”一句,则描绘了他追忆母亲生前在室内所读的诗篇的情景
注释:释迦,即佛祖,这里代指母亲。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孝道之情。诗中通过描绘释迦(即母亲)在般涅槃际时,儿子拳拳报母知的情景,展现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最后一句"为母说分离",则表现了儿子为了让母亲安心去往极乐世界,不惜与母亲暂时分离,这种情感是多么的真挚和感人。整首诗以佛教文化为背景,融入了中国传统孝道观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注释:释迦,即佛祖。 译文:能将身体化为泥土,从土中拔出母亲的身体升入天空。 盂兰会,即盂兰盆节,是佛教纪念目连救母的节日。 赏析:这首诗通过讲述佛祖释迦的故事来赞颂孝道。诗中的“能将身入地,拔取母生天”表达了佛祖能够将自己化为泥土,以实现母亲的愿望。而“岁岁盂兰会,今犹说目连”则表示盂兰节每年都会举行,至今仍然流传着目连救母的故事。整首诗通过对孝道的赞美和弘扬,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指《二十四孝》中贤者的孝顺故事。贤者,这里特指古代的孝子; 契:契约,这里代指家书或信物,以证明其对母亲有深厚的孝心。 亲命悬医手,敢以亲命轻:父母的生命悬在医生的手术刀下,我不敢轻视自己的孝道。 为舆不辞往:为了给母亲治病,我不辞辛劳地前往千里之外。 重母故身迎:因为母亲年迈体弱,我要亲自去迎接她。 【赏析】 这是一首写孝子为母亲治病的故事诗
注释: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先人,祖先,指已故父母。 触目百悲辛,看到眼前景象而产生悲伤和忧愁的情感。 忍作优笑地,忍受作一个让人发笑的场所。 图娱权贵人,以娱乐权贵之人为乐,即谄媚奉承之意。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图画,表达了作者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诗人认为先人是值得尊敬和怀念的,而社会上那些阿谀奉承、不怀好意的人却是应该受到鄙视和谴责的
注释: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这里指的是《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儿貌酷类父,母知儿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长得酷似父亲,但母亲却不知道孩子像父亲。 可堪引镜照,正复益儿悲。这句话的意思是:拿镜子来照一照,更增添了孩子的悲伤之情。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通过写一个儿子的长相酷似他的父亲,却不知道这一点,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思念之情,而是通过对儿子长相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