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衡
【注】: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分符:古代地方官员的官印,表示该官员治理的是某地(或某县),“分”是分割,“符”是标志。显州:即今河南洛阳,是宋代的重镇。 香泛泛:指香气四溢。沁水,在今河南洛宁西,源出伏牛山,流经洛阳、新安等地入黄河。悠悠:水流缓慢的样子。 定有丰年瑞:指淮河一带丰收,有吉祥之意。五裤行闻载路讴:指百姓欢欣歌唱。五裤,指官吏穿的黑色裤子。 大观督邮:官名,掌管监察。谁见忆
寄台守刘袭明都讲二首江入章安波浪寒,仙山缥缈在江干。 二千石是谁为守,三十年前好长官。 译文:江水流入章安,波浪寒冷,仙山在江边若隐若现。那位官员是谁?他曾任太守,三十年前治理得当,令人称赞。 注释:章安(今浙江省温州市):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二千石:官名,汉代地方官秩的第二品级。太守:官名,古代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又称“州牧”。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题舒氏览秀楼诗》。下面是逐句释义: 第一句:“绕屋青山罗髻鬟,小楼幽胜可跻攀。” 注释:这两句形容了舒氏览秀楼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青山,它们就像是美女的发髻一般美丽。小楼显得非常幽静,景色优美,让人忍不住想要攀登上去。 赏析: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舒氏览秀楼周围的自然风光,通过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句:“不论空翠烟霏处,尽在轩窗几研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如本诗的题干“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全诗,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的内容,注意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柯运判修试院:柯运判是南宋名臣文天祥之子文信国。 当年龙阁帅闽中:当年指宋理宗淳祐二年至淳祐四年(1242—1246)
【注释】 东溪:指作者居住的乡村。老林师:比喻隐居的老和尚。澜翻:形容文字如水波般翻滚。千偈(jié):千首诗。百家:指众多的诗人,这里泛指文人。好句:优美的诗篇。二子:指作者自己和儿子。逢迎:迎合、讨好。蜡屐(jiē):用蜡涂过的木鞋。采芝:采药。故人意:老朋友的邀请。妙韵:美妙的诗意。继前思:继承前人的诗意。 【赏析】 这首诗是酬谢僧正见的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寄仙岩元上人 忆曾同试雨前茶 稍须林壑开云叶,便倩儿童汲井花 一别仙山空梦寐,五年边塞走尘沙 会须觅片闲田地,邻舍如侬有几家。 注释: 1. 龙穴梅潭抱岭斜:形容自然景观的险峻与秀美。 2. 忆曾同试雨前茶:回忆起曾经共同在雨前泡茶的美好时光。 3. 稍须林壑开云叶:希望山林的美景能够为生活带来片刻的宁静。 4. 便倩儿童汲井花:让孩子们去井旁打水,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纯真。 5.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永嘉竹阁谈空相,自是僧中第一流。” - 注释:在永嘉的竹林阁里讨论佛教中的空性问题,自己就是僧侣中的第一流人物。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学深度的理解和实践的高度,通过在竹林阁中的讨论,展示了他对佛教空性的深刻见解和独到理解。 2. “尽放衲僧来听讲,也容禅子不相谋。” - 注释:完全让出座位给和尚听讲,也允许禅宗修行者(禅子)不与你讨论。 - 赏析
聪师邀入山 学道无成亦可怜,纷纷膏火自熬煎。 似闻沽酒邀元亮,故敢移书问大颠。 州县徒劳输此日,云山高卧或他年。 须知二老风流在,赏遍西枝月更圆。 注释:聪师是作者的朋友,邀请他去山上学习。学习但没有成功,也是一种可叹的遭遇。他们像晋代陶渊明和刘伶一样饮酒作乐,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州县徒劳地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山上学习,但最终能否学到东西,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解析】 这是一首和诗。“三月十九日同亨仲按乐大晟”为原唱句,“闻道莺花满上林,寻芳谁更畏霖霪。鸣鸠乳燕春欲晚,去马来牛泥自深。出火星坛方肇祀,联镳乐府按新音。溶溶九陌皆流水,撩动平生江海心。”是和诗内容。 【译文】 听说上林苑的景色已经十分美丽了,谁能比得上这里?春雨连绵,花儿都快要凋谢了。黄莺、燕子在春天也感到有些害怕。骑马的人和赶车的人纷纷来到,泥泞的道路更加难行。祭神仪式开始
注释: 也知寸木可高岑,肯负平生学古心。王事曾无丝粟补,鬓毛已觉雪霜侵。寓留古寺聊登览,喜有高僧与对吟。更忆仙山最深处,岩前小雨弄晴阴。 休师惠诗次韵 也知寸木可高岑(高岑:高山),肯负平生学古心(学古心:学习古人的学问)。王事曾无丝粟补(王事:国家大事;丝粟:比喻微小的东西,这里用来表示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鬓毛已觉雪霜侵(鬓毛:头发两侧靠近耳朵的部分;雪霜:比喻年老体衰) 寓留古寺聊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