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黻
横浦十咏 周程三先生书院 碓头功行满,非意祖师名。 世事春风过,禅心夜月明。 清泉灵石窦,老钵镇山城。 冷看梅花笑,纷纷事送迎。 - 碓头功行满:碓头是古代舂米用的石臼,此处用来形容其工作完成得十分圆满。"功行满"意味着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或修行,达到了一个高度。 - 非意祖师名:非意,这里指不刻意追求名利,祖师,是对师父的尊称。此句表示对师父(祖师)的敬仰,因为他的名声并非出于他刻意追求
横浦十咏·周程三先生书院宋诗刘黻笔下自然风韵 1. 境僻远尘迹,湛然风雨林 - 描述书院远离尘世喧嚣,四周环绕着宁静的山水。 2. 一泉通地脉,千古照人心 - 泉水象征知识的传承,照亮人心的智慧之光。 3. 灌菊增花花,煎茶得味深 - 以花为伴,品茶论道,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深邃。 4. 石渠才此尔,谁向道山寻 - 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寻找心灵归宿之地。 5. 千载斯文冷,先生以道鸣 -
横浦十咏·周程三先生书院宋代诗人刘黻笔下自然景致与人文情怀交融之作 1. 诗题释义 - 横浦十咏 - 周程三先生书院背景 2. 诗句原文 - 曲江曾凿险 - 梅岭到今夸 - 何代移来树 - 几人羞此花 - 诛茅新佛屋 - 盖竹半樵家 - 冷暖分南北 - 谁兴世道嗟 3. 译文注释 - “曲江”指代某地 - “梅岭”指代另一地 - “何代”指代具体时代 - “几人”指代人数多少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在他乡的弟弟的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栖栖梅岭下,禁足老僧如” - 解析:"栖栖"在这里形容诗人在梅花岭下的孤独状态,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无法自由行动;"禁足老僧如"则描绘了一个被限制行动的老僧形象,可能暗喻诗人的处境。 -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孤独与老僧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寂寞。 2. “白发双亲泪,青灯一纸书” - 解析
【注释】 横浦:今江西南昌,在赣江之南。周、程:即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为北宋理学名家。书院:古代官办的教育机关。此诗是作者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任江西道提刑时所作,当时周程兄弟曾先后出任江西地方官。 【赏析】 《横浦十咏·周程三先生书院》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周程兄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理学思想的理解。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
【赏析】 《扫松》,乐府题,属《杂曲歌辞》。《古今诗合璧》云:“汉末魏文帝(曹丕)《杂诗》云:‘高阁何寂寞,重门不可通。’即此诗之‘扫松’也。”又《乐府解题》说:“《杂曲歌辞》曰:西原百五日,寂寞故松阡;挑饭瘗黄土,酹觞焚纸钱;烟林窥老狖,雨岛哭蛮鹃;旧植亭前桂,一年高一年。此盖伤乱离也。” 这是一首抒写作者忧时悯世之情的七古。诗人借扫松之事,抒发对国事和身世的感慨。全诗八句,前六句写扫松之事
横浦十咏周程三先生书院 桧肉不可食,但增忠义悲。 横浦的山岭上,有座周程三先生的书院。 焚香临决日,扼腕议和时。 每逢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就有人在书院里焚香祈祷。 偃月人何在,凌烟草亦知。 那些曾经为国捐躯的人在哪里?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连烟雨中的草都知晓。 曾闻无垢语,刊入墓头碑。 我听过那些无垢(指清白)的话语,它们刻在了墓碑之上
注释: 横浦十咏周程三先生书院:这是一首赞美周程三先生的诗。横浦,地名,位于福建省建瓯县。周程三先生,即周元亮、程文远和陈文质三位学者。 斯道今犹古,相望百载间。 孤忠如白日,遗像对青山。 寂寞吾儒事,崎岖世路艰。 圣朝仁脉在,先后惨生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周程三先生的诗。诗人通过对周程三先生的赞颂,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敬仰之情。诗中描绘了周程三先生的形象,以及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同时
译文: 在二月十五号,我游览兴教寺。一个僧人的身形瘦得像竹子一般,他坐在观音像前结跏趺坐。只见夕阳从眼前经过,却不知道春天已经到来。山茶花的香气留连着野客,树老了就聚满了巢鸟。寺庙里的石阶上长出了苔藓,冷冽的水声一直能照到人的心上。 注释: 1. 二月初七日,游兴教寺 2. 僧:指和尚,这里泛指出家人 3. 癯(qú):瘦 4. 结坐:坐禅打坐 5. 观音:佛教中慈悲普渡众生的菩萨 6.
注释: 横浦十咏周程三先生书院:这是一首描绘书院的诗歌,描述了书院的位置、环境、建筑风格以及作者的心情。 地与崆峒接:指的是书院的位置与崆峒山相邻,地势开阔。 中多隐者韬:书院内有很多隐居的人,他们隐藏起来,不问世事。 山腰僧寺小:在山腰处有一个寺庙,规模较小。 水口古榕高:在水口处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枝繁叶茂。 粗石草木瘦:粗大的岩石和稀疏的草木。 细民衣食劳:这里的居民生活困苦,衣食无着。